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些年,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需求旺盛,不过,其服务领域         ,喜忧参半,老年消费者需擦亮双眼,清醒选择,以免上当受骗受害。

②如今的华语3D电影市场可谓全面开花,各种类型应有尽有。可当3D不再是大片才有的配置时,部分小制作、低成本的影片就免不了借着这一名号                  

③阿里木江•哈力克以一名普通新疆少数民族青年的身份演绎了人间大爱,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宣告在         的当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的异族兄弟。

A.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B.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C.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D.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一般形容人。“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指人。“泥沙俱下”和“鱼龙混杂”都可用于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不同:①“泥沙俱下”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鱼龙混杂”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小。②“泥沙俱下”偏重在“俱下”,即一起来;“鱼龙混杂”偏重于“混杂”。③“泥沙俱下”还有其本意,“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块流下来”;“鱼龙混杂”没有。第二句中,前面说“部分小制作、低成本的影片就免不了借着这一名号”,自然是拿假的冒充真的,故应使用“鱼目混珠”。借此就可以选出答案。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泥沙俱下”既可指人,也可指物;“鱼龙混杂”一般只能指人。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文后各题。

黄裳:沉默的斗士

9月7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

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他生于“五四”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反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

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1942年,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江上杂记》。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这成为他进入新闻业的“投名状”。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

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走上文学道路。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重庆的第一笔稿费”,“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锦帆集》。从这时起,年长黄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黄裳的女儿容洁眼里,父亲很有理想,也很执著,这辈子一直很辛勤地工作,“他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一解放,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黄裳因为一篇题为《解冻》的报道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批判,并被打成了“右派”。“文革”时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那时他的朋友郑重经常见到他: “我看到黄裳穿着工人服,数百公斤重的卷筒纸,在他手下反转调向滚动,操作自如。他身体敦壮厚实,有时双手卡腰立在那里,就像一座钟,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每当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也感叹着:真是一个人物!”

黄裳把这段时间称为“好日子”,因为不久他就被下放到了干校。在干校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黄裳感到实实在在地上了认真的一课,他在那里不断被批斗,饱受凌辱,这让他看透了那形形色色人物的心。但他也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痛苦的是在一段时期里没有能严肃认真地面对生活,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如果没有大量的精神境界像我一样的群众,那场大动乱是不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到那样规模的。”

“说话少,读书多”,在一些人眼中,这是黄裳的最大特点。但在熟悉黄裳的李辉看来,黄裳不善言谈是一种假象:“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子,相反,其性情则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他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开怀畅饮……”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李辉认为,黄裳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情趣的人,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

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在他的几十种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三十多年创作的。而他越战越勇的斗士形象,与他的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引人瞩目。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如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就“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今年,黄裳仍不断有新作发表。“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董宁文说。

黄裳是一位沉默的斗士,却又隐藏着深情:1997年,妻子重病,嗜书如命的他毅然卖掉收集了半辈子的古书和名人字画,以支付巨额医疗费,徒劳地希望能换回妻子的生命。

相关链接:

①风流:杰出不凡;风雅潇洒,洒脱放逸。——百度百科

②黄裳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和巴金讲真话的传统,黄裳写的那些散文,呈现了金刚怒目的一面。——陈子善

③民国那些大师们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在权势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在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之后,黄裳又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先后发表了《江上杂记》《关于美国兵》等作品

B.巴金先生是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在巴金先生的提携和帮助下,黄裳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

C.黄裳先生饱受磨难。在反右斗争中,他遭到批判,并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他先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后又被下放到干校,不断受到批斗,饱受凌辱

D.黄裳先生勇于反省自己。他因为自己“文革”时,“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而感到痛苦并深深自责,认为十年动乱,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E.黄裳是一个充满深情的人。妻子重病时,他毅然决定将自己收集的古籍和名人字画全部卖掉,以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这对于嗜书如命的他实属不易。

2.作者将黄裳先生称为“沉默的斗士”,其“斗士”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黄裳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他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文中说“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像天使一样死去

周海亮

从进入集中营那天,她就知道她必将死去。

甚至,从被赶上列车,她就知道她必将死去。她无数次听过集中营的故事:魔鬼般的士兵,黑暗的毒气室,堆积如山的尸骨,臭气熏天的焚尸炉……世界像墓地般寂静,天空飘落着死人的灰烬……列车像拴在一起的棺材,咣当,咣当,坚定地奔赴死亡。外面冰天雪地,车厢里却热得发狂。不断有人死去,闷死,热死,病死,吓死,死去了,尸体或被焚烧,或被抛上铁轨,任列车碾成肉酱。

她们本该被处死,可是突然,她们有了生的机会。集中营里多出一个工厂,制造前线吃紧的钢盔。她们站在院子,任士兵像牲口那样挑拣。士兵将看似虚弱或者生病的女人赶到墙角,然后,当着她们的面,一个一个射杀。她们那般温顺,温顺到枪声响起,立即听话地倒下,没有哀嚎,没有挣扎,没有抽搐。那里有她的姐姐,她看着姐姐,看着,看着,看着,姐姐就消失了。然后她们来到车间,她看到骷髅般的钢盔堆成了山。每天都会有人死去。闷死,热死,冻死,病死,吓死,被士兵杀死。每天,早晨,她们都会站到院子,任士兵挑选。她们的身体逐渐变成一样的枯瘦虚弱,她们的脸色逐渐变成一样的苍白灰暗。被射杀的女人越来越多——她们那般虚弱,那般苍白——士兵们绝不会让她们多浪费一粒粮食——那么多年轻健康的女人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进来。

她们制造出世界上最坚固的钢盔。她们保证子弹不能将任何一只钢盔射穿。这是她们得以活下来的唯一保障。

钢盔被送上前线,助士兵打胜仗。士兵打了胜仗,更多的同胞被杀害,更多的女人被送来。送来的女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钢盔。更多更坚固的钢盔再一次抵达前线。很多时,她想,她其实,她们其实,正做着不可饶恕的罪恶事情。可是她想活。她们都想活。哪怕多活一天。哪怕多活一时。她和她们,说服不了自己。

与她同时进入集中营的女人越来越少。她们无奈地将自己透支,然后被枪杀,焚烧,一把灰撒得到处都是。她们太过虚弱,虚弱到抱不动一只钢盔。她也虚弱。但是,她有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一些。最起码,她有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比其他女人更健康一些。

因为每一天,她都要偷偷化妆。

用了自己的鲜血。

她咬破手指,将鲜血抹上嘴唇,抹上脸颊。她有了虚假的血色,有了健康的色彩。士兵的目光无数次划过她的脸,却每一次都没有停留——只要士兵的目光在哪个女人的脸上停留超过一秒钟,那个女人就必将死去。那是来自地狱的目光。

战争是罪恶的。士兵是罪恶的。她也是罪恶的。她知道。

似乎她的血越来越少。一开始,她咬手指。后来,她咬手腕。再后来,她咬所有可以放出鲜血的地方。有女人发现她的作法,开始效仿,于是,第二天,很多女人的脸,便有了红艳艳的色彩。可是仍有人被射杀。——前线的士兵势不可挡,被送来的女人越来越多。车间里,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工人。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两年。终于,与她一起前来的女人,只剩下她和一个女孩。焚尸炉每天都在焚烧尸体,她想那些皮肉烧焦的臭味,会在这里弥漫一百年。

终于战争要结束了。她们得到消息,明天,盟军就会打到这里。当然,盟军到达以前,她们将会被集体射杀。

这结果,其实,她早就预料到。

她熬过两年,终于熬到了死。她放光身体里所有的血,终于熬到了死。她说服自己不要恐惧,然而,她说服不了自己。

她躺在光光的床板上,旁边,睡着那位年轻的女孩。女孩身患重病,即使不被射杀,她也将很快死去。突然女孩笑了。她愣住。这是她第一次听见女孩的笑声。

她摇醒女孩。她问她笑什么。女孩说,我梦见自己变成新娘。我穿着雪白的婚纱,我的嘴唇红得就像刚刚采摘的樱桃。我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呵,我是天使……梦里的女孩成为新娘,成为天使,可是她呢?每天她也在努力打扮自己,却只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头盔,然后将她的同胞,推向死亡。

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

突然她想漂亮地死去。像梦中的女孩那样漂亮地死去。既然她靠血色多活了两年,为什么,她不能靠血色死去一次呢?

清晨,她唤醒所有的姐妹。她说让我们漂亮地死去一次。像新娘那样死去。像天使那样死去。

她活了下来。尽管她们被赶到院子,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枪没有响,士兵们匆匆逃离。然后,朝阳里,她看到一辆辆装甲车从天而降。

……

放过她们的,是集中营里的最高长官。他嗜血成性,杀人如麻。可是那一刻,他说,当看到她们用鲜血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他害怕极了。他必须留她们一条生路,他不能够射杀从地狱里逃出来的天使。

他是站在绞刑架上说出这句话的。尽管他罪恶滔天,但那天,他努力将自己打扮得英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描写集中营的语言颇有特色,大量的短句,比喻、反复等修辞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沉重压抑,和小说的情节紧紧契合

B.在同伴们不断被射杀时,“她”却靠用鲜血化妆的办法活了下来,这一悬念的设置使情节顿生波澜,震撼人心

C.小说开头女人们温顺地被射杀和结尾女人们用鲜血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她们反抗意识的觉醒

D.“她”听年轻女孩说梦见自己变成天使,使“她”开始意识到两年来助纣为虐的罪恶,并毅然做出像天使那样死去的选择

E.小说结尾,集中营最高长官在绞刑前努力将自己打扮得英俊,反映出人性的光辉最终战胜了邪恶,成为小说情节的高潮。

2.小说中的画线部分“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她”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有人说小说中用鲜血化妆的情节不合情理,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 谥号和尊号。

B.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