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借鸟兽难以飞度来衬托出蜀道之高峻的诗句是:               

(2)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借长江波涛和天地风云来隐喻时局动荡和国运黯淡的诗句是                

(3)白居易的《昆琶行》中,描写琵琶曲在舒缓平静之后突然转人高亢激昂的诗句是             

(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                 ”两句告诉了人们不要涸泽而渔的道理。

(5)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做穴来打比方,指出它虽然有“六跪”“而螯”,却落入“           ”的境地,生动地说明了做学问要用心专一的道理。

(6)贾谊在《过秦论》中揭示强秦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答案: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2)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3)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4)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借鸟兽难以飞度来衬托出蜀道之高峻”“隐喻时局动荡和国运黯淡”“高亢激昂”“不要涸泽而渔”“做学问要用心专一”“强秦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猱、乍、迸、罟、洿”的写法。  
推荐试题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B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C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D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百姓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动之以情”是它的基本特征。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要立于南面。

D.《春秋》是鲁国的史书,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后仍然为霸一方,勾结权贵,其他官吏不敢拿办,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人为相王属吏时,因为有远见、有文才而被上司赏识。

B.韦凑参议朝政,十分体恤民生疾苦。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修建的费用会加重农民负担,而且正是农事季节,建观会导致农民抛弃耕作。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被封为彭城郡公时,韦凑的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韦凑因此受到株连,被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代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要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世界最优秀的饮食文化。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所以食物要达到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古代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这与现在流行的“多运动,少吃饭”的减肥理论是一致的。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因为它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