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

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都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篷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

我也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篷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合过小日子。

别看这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待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但绝不仅仅是精打细算。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患难,而今相去三千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穷,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里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里的臣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依旧是个完整的过小日子的人。

有一阵子,我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某某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1.文章第1段写董桥的一枚闲章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7段,作者为什么要特别提到在广州一家房产公司工作的经历?

3.作者笔下的“小日子”充满了思辨色彩,请从文中找出一组,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1. ①引领下文,并为下文围绕“小日子”展开议论作铺垫; ②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与“我”的经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面对城市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小日子的偏爱。 2. ①揭示要过小日子就不能折腾的道理; ②与文章第二段“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合过小日子”相照应,再次强调了作者选择过小日子的坚定信念; ③表达了作者对小日子的喜爱; ④以此为例,更有说服力。 3.思辨的内容:“小日子”既自由率性,又有所约束;既大众化,又有情调(或既平凡,又有雅趣);既铢积寸累,又一掷千金;既生活在两重世界,又没有被割裂开来。感悟略。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若考查段位于开头,一般有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进行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等作用。若考查段位于文中,一般有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埋下伏笔等作用。若考查段位于文尾,一般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情感、卒章显志、使文章余味悠长、使结构首尾圆合等作用。 2.,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与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第7段先叙述后议论,答题时应思考题干的设问方向,再结合作者的意图进行分析。解答本题时,可以从主题的表达以及与上文的关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中间段落的作用这一类题目,应注意两点:(1)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比如本题在结构上引起下文,在内容上写刘鄂培是为了衬托张岱年。中间段作用和效果常常有以下几个方面: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答题时一定要扣住段落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3.答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审清题干是“怎么问”的。这样才能准确回答,做到要点齐全。其次是“怎么答”。这一步非常关键,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考虑内容。在作答时,不能脱离原文空谈,所有的探究分析都需与原文有一定的联系。最后表述要简明。做本题时,题干中的“思辨色彩”是关键,它提示了答题方向和组织答案的句式,应该用并列关系的句式回答出思辨的两个方面。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同时本题很有时代意义和生活感,无论学生能否读懂本文,该题都可以说上两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的哥哥合开一爿店,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随后就可以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这时,我就继续坐在木椅上休息,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

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事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节选,有删改)

1.“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格斯拉为什么而悲伤?

2.“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这句话表现了格斯拉怎样的性格?

3.赏析文中划线句。

①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②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4.文中的“我”除了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