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
绿色生活 此刻,在我所坐考场的窗外,正有几树青葱的绿叶,一团一团,茂盛盎然。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错落成或深绿或浅绿的绿湖,在微风下,荡起绿色的涟漪。 瞬间,我因高考而不安的心,莫名地,平静了。 在现在的生活中,绿色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它是和平鸽所衔来的橄榄绿,它是松柏四季不败的生命力,它更是如今大热的低碳环保。可还有多少人记得,属于绿色的,本来的生活? 又有多少人记得绿色本身所有的力量,让心平静的魔力? 苏东坡在看着那赤壁汹涌的碧波,高呼着:“大江东去,浪淘尽”,贬谪的抑郁一扫而光; 竹林七贤徜徉在竹林绿色的海洋中,饮酒赋诗,在浊世中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心灵安谧平和。 自古以来,有多少隐士君子在绿色的浸淫下,过着真正的绿色生活,荣辱皆忘。 只是啊,这样的绿色生活,正在离我们远去。 我们越来越忙。学生忙着考试,商人忙着赚钱,政客忙着拉选票。绿色,成了橱窗里的玩具,偶尔获得行人匆匆一瞥。绿色生活——-闲适宁静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遗忘在尘埃里的过去。 看着富士康的员工一个又一个决绝地往下一跳;看着丰田的汽车一辆又一辆地灰溜溜地被召回,我不禁问:现在的生活,怎么了? 丰田曾以高质量、优服务着称,却因急着在市场上攻城略地,让所有神话,努力打回原形。 是因为生活缺少绿色了吧! 这份绿色,不是室内的小盆景,城市的小绿化,或植树节偶尔种的几棵树苗所带来的。这份绿色,来自心灵。 这种绿色的生活,不是碳排放逐渐减少,世界摩擦渐渐低调,或在一次次灾难中体现的生命顽强所代表的。这种绿色生活,是不再汲汲于富贵,不再戚戚于无名而带来的。 绿色,是诗意,给人宁静的颜色。绿色生活,也该是让人可以在路上信步走走,慢慢欣赏的生活啊! 我期待着我所向往的绿色生活,那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笑,世界,真正和平。 窗外,绿叶摇晃,似乎在为我加油,鼓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所给材料部分,由自然界的绿色(实)过渡到生态环保的绿色生活的时尚理念(虚)。可见,下笔选材时,呼应时代主题,写生态、环保、新鲜、健康、原生态、能再生、低污染、低成本等可持续发展的设想、措施、行为,践行绿色生活,才最切题。其次,“绿色生活”还有另外一个拓展方向,其关键在于敏锐把握“绿色”的多重含义。“绿色” 是植物的颜色,有生命和希望的含义,有“健康”、“和平”之意,绿色生活可以是生机勃勃的生活,充满激情的生活,也可是和谐的生活等,在这些具体的方面,又可以展开无限联想和想象。再次,绿色生活,可以是理想中的生活。今人在希冀,古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在思考,世人也都在追求。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不就是孟老先生一生追求的“绿色生活”吗?再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向世人揭示的“绿色生活”等。总之,无论是现实中的“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时代号召、“创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抑或是古人的竹林生活;无论是梦想还是践行着,都可以入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清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作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因阅历不同而感受不同,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概括作者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

2.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

3.通观全文,简要分析“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义。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描写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B.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抨击“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C“要紧的是心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D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E王维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正是他放弃了所有欲望与追求,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