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你跑什么跑

安谅

那天上午我们低年级没课,有同学就提议到学校附近去玩。

学校的围墙外,还是一片农田。种植的是什么,已记不真切了。也许当时压根儿就不识五谷,也就无所谓记忆了。但似乎齐膝高,阡陌小道则隐没其间,笔直延伸。

高年级学生正在操场做操,高音喇叭的声音可以传到数里之外,在空旷的田地回响。一位体育老师正在高喊着口令,这也是常常带我们领操的那位老师。

我们中的一个同学突然就喊叫了起来,隔着围墙,叫的是体育老师的名字,叫得几乎撕破了喉咙,一声接着一声,尖锐而高亢,在口令的间歇间,非常清晰和响亮。我在一边傻乎乎地站着,没喊,但心里也被这喊叫声激越着,快乐着。

校园内的广播消停了。高年级学生做完操,陆续返回教室了。忽然,围墙的一扇小门被打开,体育老师飞奔而来。我们如惊弓之鸟,迅速四处逃窜。那个喊叫的同学腿快,很快跑成田地里的一个点儿了。我也没命地往前跑,终究落在了后面。高大健壮的体育老师一把逮住了我。

我被带进教学楼时,高年级同学还逗留在走廊里,我当时一定很狼狈,他们的目光尽是幸灾乐祸。我的姐姐正同校,比我高几级。体育老师把我交给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把她找来了。我说我真的没喊呀。不过是谁喊的,我也闭口不说。出卖朋友,就是叛徒,做叛徒是最可耻的。我们从小深受这样的教育,《红岩》里的甫志高、《红灯记》里的王连举就是这样的人,为我们所唾弃。

那你跑什么跑呢?不知谁说了一句。我哑口无言。

在我家二三里路的地方,有个工厂——是生产什么的,也早就忘记了。工厂的后边,是农田。墙脚则杂草丛生,沟渠蜿蜒。还有一个厕所,是厂子里用的,对外,开了几扇通风的窗子。我们常去那儿捉蟋蟀,抓蝈蝈,玩得忘了时间。

那天下午,邻居一个顽皮的大男生又带我去了那儿。瞎玩一阵后,那大男生说他要上厕所,就从窗口攀爬了进去。我不敢爬,就在墙外等他。但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我还叫唤了几声,也不见回音。我很纳闷,不知什么原因,也有点焦急和担心。天色渐渐暗了,我还拿不定主意:是继续等他,还是自行返回。

有一个大人快步向我走来,仿佛是冲着我来的。我转身就跑,但没几步就被他抓住了衣袖,甩也甩不掉。我被带到了工厂的门卫室。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

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两个大人让我们自报家门,还让我们交代有什么企图,我矢口否认。大人说:“你没什么事,为什么看到我就跑?”

是呀,你跑什么跑?我自己问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回答。

有一年冬天,江南下了一场大雪。这是好多年不见的景象了,雪花还在飘扬,很多人就玩起了雪球。

我们几个邻居小伙子,把一个墙脚下的废物箱作为靶子,一次次地扔去雪球。但这废物箱摇摇晃晃地,像个不倒翁。我们又一阵阵地将雪球砸了过去,好久,都未能击倒目标。雪花飘舞,已把我们装扮为一个个雪人儿了。

这时,一个身上也裹满了雪花的路人走来,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就砸了过去。也许,他是想把那个废物箱击倒,但他甩出去的不是雪球,他击中的目标,竟也不是废物箱。他击中了废物箱上方的一户玻璃窗,玻璃顷刻尖叫碎裂。那人见闯祸了,脚上像踩着雪橇,带出一阵雪雾,就跑没影了。一如树倒猢狲散,刚才还玩得忘我的伙伴们,也四下逃离了。我一步也未挪动,看着他们逃跑,心里充满鄙夷。

那户人家有人出来了,看见了我,径直朝我走来。

我没有跑。我神情淡定,从来有过的从容。

走近的人气势汹汹,兴师问罪:“是你砸的吗?”

我坚决地摇摇头“不是,是刚才一个路人砸的。他是要砸废物箱的,砸偏了。”

对方将信将疑。

我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没说假话,那人已经走了。”

说完,我也转身走了。我这次没跑。

我此时年轻的背影,一定很坚挺。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的同学隔着围墙喊叫体育老师的名字,让老师感到受了侮辱,“我”虽没有喊,但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这也是“我”跟着别人逃跑的原因。

B.“我”不敢爬进窗口,只是在等爬进窗口的邻居的顽皮的大男生,结果被抓,这应该是大男孩告密并且将责任推卸到 “我”身上的结果。

C.当被砸破玻璃窗的主人向“我”走来时,“我”没有跑,而是神情淡定从容,说明“我”内心已经不再惶恐,决意要勇敢面对。

D.小说以“我”的口吻行文,说明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E.小说构思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意蕴。前两个故事时空不同,但故事意蕴相同;而最后一个故事,叙述形式相同,但故事意蕴突变。

2.小说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你跑什么跑”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前两部分写“我”跑,最后一部分写“我”没有跑。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E 2. ①小说第一部分写“我”并未喊,却跟着别人一起跑,反映了“我”胆小怕事 ; ②小说第一部分写“我”不肯说出是谁喊的,说明“我”讲义气,不想做叛徒; ③小说第三部分写“我”没有砸碎玻璃没有跑,突出了“我”的勇敢和淡定从容; ④小说第三部分写“我”没有跑并说出是谁砸碎玻璃,表现了“我”的诚实和敢于担当。(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性格特点且分析到位给满分) 3. ①结构方面:“你跑什么跑”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三个小故事通过这句话组成了意蕴完整的整体。 ②人物形象方面:前两次我没有做什么事却逃跑,“你跑什么跑”揭示了“我”内心的胆怯,没有勇气面对他人的过错;后来看到路人砸破人家的玻璃,“我”没有跑,揭示了“我”内心的勇敢与自信,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成长。 ③主旨方面:小说中前两个“你跑什么跑”和第三个故事中的 “我没有跑”,二者形成了对比与反转,揭示了主旨,即做事要敢于“担当”。 4. ①小说以前两部分“我”遇事跑与最后一部分“我”遇事没跑相对比,造成了情节的逆转,使情节戏剧化。 ②小说以前两部分“我”被人问跑的原因时的无言以对与最后一部分“我”遇事没跑敢于说真话相对比,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我”内心的成长。 ③小说以前两部分“我”跑被抓、包庇同伴与最后一部分 “我”没跑并讲出真话相对比,突出“我”的勇敢和诚实。 ④小说以前两部分“我”遇事跑与最后一部分“我”遇事没跑相对比,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做事要敢于担当的主题。⑤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问题的张力,吸引读者阅读,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试题分析: 1.B.“这应该是大男孩告密并且将责任推卸到‘我’身上的结果”,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述,但是通过“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和“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可以推测有部分合理性,给1分。A.“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 不是“我”逃跑的原因。D.以“我”的口吻行文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但故事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本人。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变化的“我”,因此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突出人物形象性格的变化。胆小怕事、讲义气是小说一、二部分的性格特征,淡定从容、勇敢、诚实、做事有担当是小说第三部分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总分3分,答对任意3点性格特征3分,结合文本分析相应性格特征3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鉴赏小说题目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主要从线索和设置悬念的角度考虑;内容方面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考虑。“你跑什么跑”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以及主题的凸显都有一定的作用。小说构思巧妙,前面两部分的“你跑什么跑”,和第三部分的“我”没有跑构成一个整体,三部分形成“平行+反转”的立意,既推动了小说情节向纵深方向发展,给人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又通过对比凸显了人物性格变化,使“我”的性格由胆怯走向勇敢与自信,更加有力地彰显了小说的主题,即做事要敢于“担当”。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这道题目的前面一句“小说前两部分写‘我’跑,最后一部分写‘我’没有跑。”提示考生这样的安排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后一句提示考生要回答这样安排的作用。小说情节安排与构思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对比的方法。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人物的成长,反思人物的成长,达到凸显主题的作用。从整体看,作者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写“我”当小学生时喊体育老师的名字,被追而跑;在小说第二部分写和大男生到工厂玩,被迫而跑;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写“我”青年时代,路人砸破人家的玻璃,这次不跑了。这是一个大的对比,形成“平行+反转”的立意,造成情节的逆转,使情节戏剧化,使作品富有张力,吸引了读者去反思,有力地表现了做事要有担当的主题。作者在大的对比下还善于设置一些小的对比,使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富。比如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那你跑什么跑呢!不知谁说了一句。我哑口无言。”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是呀,你跑什么跑!我自己问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回答。”和第三部分的“我没有跑。我神情淡定。从未有过的从容。”的对比。通过这个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成长。还有小说前两部分写“我”跑被抓包庇同伴与最后一部分写“我”没有跑讲出真话的对比,表现了“我”的勇敢和诚实。等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虞集,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虞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B.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C.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D.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是旧时中国人在本名之外所起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国学,中国历史上的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现在一般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D.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集在任儒学教授时虽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却很注重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博士时,有个刘生因喝醉酒而有失礼行为,他坚决主张削除他的学籍

B虞集认为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个人之见所能详尽的,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先有成见,否则,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也由此而生。

C虞集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D虞集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外来方面,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天将神仙等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写定的,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

B.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和受理性约束,而在于他的妖气个性放纵。

C.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D.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社会性的关系上,极少看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抛弃并超越了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

B.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C.西游记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