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何日五湖従④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

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好友。

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

聊尔:姑且如此。

従cóng古同“从”,是从的异体字。

1.有人说诗的颔联写得好,形象生动,情致自然流露。请问颔联哪两个字是点睛之笔,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水洗出,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诗笔”因山供给,说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新奇而有韵味。 2.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了 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以“水洗禅心”“山供诗笔”,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5 分。分析“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3分,若答“渴望摆脱官场生活羁绊的烦恼”, 分析合理亦可;若答“抒发自己与张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分析合理亦可。若有其他答法, 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词中“羡”“水洗禅心”“山供诗笔”“ 乘兴”“何日”等带有的感情色彩来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注】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木兰诗》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句。

释菜:亦作“释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博士:古代官名

B.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遣客刺之       阴:暗中

C.太子既长,不宜数面             折:折磨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辞官回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勤奋聪颖,博学多才。八岁就从师学习,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所治为古代典籍,但能借解释经义不失时机向皇帝及太子进谏。

C.孔颖达辛勤撰述,成绩卓著。因为著书的功劳,皇帝对他加官进爵,提拔为散骑常侍、封为子爵,并且赏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D.孔颖达著书虽丰,但不够谦虚坦荡。他与颜师古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

尹鸿

中国电影如今呈现出勃勃生机,不仅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由于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娱乐至死”却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从所谓“屌丝”电影到所谓“毒舌”电影,从偶像电影到“粉丝”电影,从喜剧电影到“恶搞”电影,在近期一些较高票房的电影和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中这种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

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30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性地指出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正在日渐娱乐化,甚至演化为“娱乐至死”。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

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足够的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电影去争市场,无疑是“饮鸩止渴”。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对于娱乐内容来说,遵守审美底线和伦理底线几乎是全球主流商业电影的共识。对“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对涉及吸毒、盗抢以及其他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的“人格美化”,对违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善恶有报”的正义审判,对外表丑陋、行为丑恶的过度放大等,都触及电影的伦理和审美底线。这种底线,在欧美日韩等国家还可能通过“分级”来限制,而在中国目前的审查体系中,审美和伦理问题处于灰色地带,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管和舆论监督。因此,我们希望电影从业者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青少年特别是低幼观众的不良影响。

电影作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不仅应该提供娱乐,也应该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担当。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经指出,“软实力”体现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理应担起通过价值观的“吸引力”来引人向善向上的责任。也许,有人怀疑电影“担当”与电影票房之间会存在冲突,但如果我们就近看看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名单,就会发现,这些影片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它们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尊重。如果说人活着需要点精神,那么电影也不例外。如果说我们的价值观担当曾经制约了观众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有“吸引力”的传达。

所以,对一些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和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没有底线等现象,仍然值得我们保持一种清醒而审慎的批评态度。国产电影需要份额和票房,但更需要“绿色”的份额和票房;中国电影需要挣钱,但更需要的不是趴着而是站着挣钱;电影是商品,但首先必须是一种有文化的商品。有观众说过,“我们爱电影,从来不是因为电影能赚钱,而是因为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也许这才是观众对中国电影最诚恳的期望。

在电影适应市场、满足观众、追求票房的同时,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票房与口碑的差异、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错位、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与文化伦理价值底线的冲突,也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叫好”与“叫座”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不满足。特别是近年来,在电影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之后,部分电影特别是部分高票房电影,盲目追求票房至上、娱乐至上。这种把票房作为价值评判唯一标准的“唯票房”趋势,需要我们反思。

(《人民日报》2014年9月5日24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娱乐至死”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

B.因为“娱乐至死”的追求使得如今的中国电影呈现勃勃生机,获得了较高票房和较高收视率。

C.虽然“毒舌”电影、“粉丝”电影和“恶搞”电影取得了较高的票房,但这些电影中的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

D.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娱乐至死”化,虽然不断刺激放大着欲望,但不利于心灵的净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20世纪的弗洛伊德,都表明的对娱乐精神的理解,认为娱乐无罪,强调了“欲望的宣泄,压力的释放”的合理性。

B.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错乱、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无底线等现象,反映的可能不仅仅是影响文化的自轻自贱,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

C.电影要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文明的文化自觉,引人向善向上;电影从业者要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观众的不良影响。

D.国产电影要有份额和票房,但更要有对人性、人道、人格的足够尊重,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及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多样化以及全球电影观众年轻化,使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也出现了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与文化伦理价值底线的冲突。

B.如果一味地追求票房价值,忽视文化的基本伦理和审美底线,缺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国产电影的危机就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危机,还是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C.奥斯卡提名的影片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可以说价值观的“吸引力”造就了这些电影的成功。

D.如何给观众带来感动,这是中国电影从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而这种感动不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不是刻意渲染对财富、地位、奢华生活的向往,不是不加节制地刺激观众的欲望。

 


作文

日前,安徽蒙城县学生群殴老师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4月15日晚上,蒙城县范集中学英语老师马某某给九1班寄宿学生上辅导课时,老师让交试卷,学生不交卷还出口成脏,因此老师与学生戴某某发生冲突,进而引发该班学生马某某等其他4名同学参与。最后几个学生动手打老师,有学生拿板凳砸老师。当晚,该校即对事件进行了及时处理。经沟通协调,双方互相达成谅解。

目前,根据调查情况,鉴于涉事学生均未成年,当地教育、公安部门已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其监护人加强教育管理责令涉事教师马某某写出深刻检查,由教育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处理责令事发地学校相关负责人停职检查。

老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基本的两大要素,也是学校中两个基本的社会群体随着我们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无数事实都足以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矛盾及冲突,尤其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学校构成的基本要素之间,不和谐的音符经常会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前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又会使这种矛盾和冲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