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惠安女子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1.《惠安女子》显示了诗人善于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能力。请你撷取诗中的意象,描述诗中所表现的情景。

意象:                              

情景:                              

2.有人说,诗的最后一句“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揭示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
1.意象:银饰、腰肢、海面、浪花、洞箫和琵琶。情景:夕阳的余晖投射到海面,海面的浪花仍旧无止息地飞扬,系着古老银饰的惠安女站在岸边,眺望海的另一边。不知什么地方传来隐隐的洞箫声,在幽怨的洞箫声中,惠安女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2.这个评价是片面的。诗的最后一节虽写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但诗人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只注意到惠安女子立于海天之间,上了封面,成了插图,成为风景,成为传奇,而忽略了她的“裸足”和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在这里,诗人对那些把“苦难”作为对象来欣赏的人作出了淡淡的却又是极为有力的反讽。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二节,“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惠安女子婀娜的体态是来自“古老部落”的“约束”。这里,“银饰”成了一种灌注着诗人主观感情的意象,象征着当地浓郁的封建陈规陋习。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呵,浪花无边无际”。诗人营造了“幸福”的虚幻,出入于少女的梦境,但是幸福如此渺远,不可企及,梦般轻飏在海面上,“薄公英”的花絮在汹涌的大海里能有什么命运呢?诗人无需再说, “呵,浪花无边无际”昭示一切!这些画面迷蒙典雅,却内涵厚重锋利。无数的忧愁如无数的剑戟刺入读者的心,引出无限的苍凉。夕阳晚照,孤寂中响起洞箫和琵琶,这乐声曾多少次唤醒了惠安女子内心的忧伤,然而她们却只能“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默默承受,将自己彻骨的忧伤悄悄织进这凄凉“晚照”中的古歌。同时,诗人亦是借美妙的令人神往的“洞箫和琵琶”、“晚照”和惠安女子优美的姿势反衬其内心深处的那悠远而拂之不去的哀伤。这一切令读者产生不尽的回味体验,欲说还休。本题据此归纳概括回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干“有人说,诗的最后一句‘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揭示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这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分析诗歌内容,要紧密结合诗句内容,不能断章取义,注意原诗中“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这句话。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

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

②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    目:瞪视

B.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之:到、往

C.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2.文中划线句子“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0310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10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翌年5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19704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

1986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19929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11206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20011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20023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下列对“863计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促成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战略。

B.这是在邓小平批准的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基础上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战略。

C.这是19929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的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D19863月启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575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坚定地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B195710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有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国度的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C.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D199911206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到200212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3.根据原文内容和结构,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B.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首尾圆合型结构。

C.“飞向太空的航程”既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也喻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一探索过程。

D.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1999年“神州”一号发射并成功返回仅仅经历了7年,但从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却经历了33年,就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经济实力有限而尘封了中国的飞天梦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家是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

①生命,是一个从荒芜到芳草萋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最不能忽略也无法忽略的,是家。

②第一次,用一个婴儿的姿态蹒跚着走出家门,扑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愣愣地不知往哪里去。然后学着辨别家的方向——或许是一爿半启的门扉;或许是廊前摇摆的衣架;或许是熟悉的猫的声音;或许是苦楝树下狗的饭盆;或许是一张永远等候在门口的笑脸……一点一滴,开始了一个人一生里对家的最深长的认识和依恋。

③记得,上学后每天背着书包走在长长短短的田埂上的情景。有时是一个人,有时会有一个伙伴;有时风雨交加;有时斜阳万丈。不管是每一天的清晨,还是每一天的黄昏,总是那相似的没有改变的路。很多次想停步,因为疲惫,因为厌倦。

④然后,一声近处的狗吠声,和着一句坚硬的吆喝;或者是农舍上空袅袅腾腾的烟雾;或是与你擦身而过的某个同样匆匆的背影;或是某一家忽然亮起的橘黄的灯光,只一刹那,就勾起了内心深处软软的、切切的、对家的渴念。

⑤于是急急地加快脚步。

⑥因为知道,远处,那个属于我的家里,肯定也有这样一圈微黄的光晕正为我铺展;因为知道,在那光晕下,有一桌为我等候的饭菜,几双翘首期盼的焦灼的眼睛。那只永远摇着尾巴守在门口的大灰狗,那一份静谧的等待,在这昏黄的途中,延伸为最动人的诱惑。而那路上如水的月光,月光下裸露的荒坟,坟头上猫头鹰恐怖的窃笑声,都有了我熟悉的温暖与明亮。

⑦学会漂泊的日子里,路依然遥无边际。滚滚红尘中,马不停蹄地往前赶。偶尔停下来,在陌生的街头,在夕阳将落未落的黄昏。尽管周围有人群,有房屋,有灯光,有让人追寻、让人迷恋的热闹,可是,只一瞬间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彷徨、孤独,这所有的辉煌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忽然却步不前,只因记忆中那一面旧泥墙,爬在墙上的紫藤萝,几株香气四溢的栀子花树,花上碎碎点点的阳光,灶膛里星星点点的火焰。那每一缕袅然升起的炊烟,因炊烟的飞舞而呈现的风的姿态,狗的嘶哑的吠声,门前树下那条空凳子的孤单守候,父母亲满满的爱的牵挂……

⑧于是,一刻也不能停缓地上路了。所有生命中匆匆放下了一段时间的所有,在推门的一刹那,都细细密密地回来了。

⑨于是,怵然警觉:这一生一世里,不论路在何方,又将去向哪里,家是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的牵挂。黎明时,出门的那一回头,黄昏时进门的那一颔首,在厚厚沉沉的生命里,攀成永远的常青藤

⑩尽管,我会由被人牵挂而变为牵挂别人,但这份对家的依恋依旧。我还是那个处在长途中的人,还是那个奔波忙碌、时常不知所措的人,还是那个茫茫然疲惫不堪的人。而家,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意识里。在醒来梦去的眸子里,清晰如昨。它们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一个固定的地方,以它的一片馨香、明媚、温情地指引一颗心归来,洗尽那尘世中的种种铅华,让那颗心忘记漂泊路上的苦涩,从而撑起一片希望,只为,明日又可以轻轻松松地上路。

⑾“家是一个人点亮灯在等你。”记不得这样温馨的文字出自哪本书了。可是确实啊,家从一个人生下来起就是他生命中一束橘黄的灯光。因为有家,因为有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不会因无根而枯萎;也正是因为有家,因为有如此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选自《散文百家》2008年第6期)

1.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最不能忽略也无法忽略的是家?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在厚厚沉沉的生命里,攀成永远的常青藤。

(2)家从一个人生下来起就是他生命中一束橘黄的灯光。

3.结合文中第⑦段对景物的描述,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4.文章末尾引用“家是一个人点亮灯在等你”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