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那屈辱的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喜欢读唐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1941年,在耀华中学读高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不过,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于敏虽然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

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当氢弹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该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次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完全一样!”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成功后,氢弹需根据实战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和武器并装备部队。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果不其然,1992年,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因此,于敏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女儿总算找到了一个“声音”,听着很好笑: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人说ρ(音近“肉”),高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今天有肉吃了!”

于敏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文革”期间,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他无悔:“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我宁愿现在挨整,绝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于敏,在这个世上大多“沉默无闻”,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1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与往年科技奖励大会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致辞不同,于敏没有做获奖答词。因为他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陈海波叶乐峰《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速写》)

②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百度百科)

③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晚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感动中国颁奖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虽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但是于敏凭着扎实功底,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C.于敏毕其一生“献宏谋”,从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岗位上,毫不犹豫地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多年的付出,却并不为了赢得荣耀和赞誉。

D.于敏虽然没有留学背景,可是凭借勤奋、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功勋卓越,成为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获得殊荣,实至名归。

E.甘愿一生献宏谋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的原因。

2.中学时代两位恩师的教学方法给于敏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于敏在氢弹研制过程中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于敏毕生信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淡泊”“宁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3分C2分B1分,选AE不得分。 2. ①使他意识到看问题要有开阔的视野,把微观的事情放到宏观的大环境中分析; ②多角度看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角度; 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 ①基础应用上: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问题; ②理论上: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③核试验上: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4.“淡泊”:不追名逐利,表现在“最初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不接受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的称呼,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宁静”: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文革期间敢于说真话,不畏权势,绝不说对不起历史和违背真理的话。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应该这样表述: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人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B项“凭着扎实功底”在文中没有明确的交代。要取得如此成就,需要扎实的功底,这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还需要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等。E项“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是因为“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这是一道考查筛选信息能力的题目。答题时应抓住“教学方法给于敏哪些启发”这一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再归纳。首先圈定范围文段2.3段:“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使他意识到看问题要有开阔的视野,把微观的事情放到宏观的大环境中分析;“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角度看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角度;“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这也是一道考查筛选信息能力的题目。答题时应抓住“于敏在氢弹研制过程中突出贡献”这一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再归纳。首先圈定范围文段,然后圈出有关语段“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次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然后分条概括:①基础应用上: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问题;②理论上: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③核试验上: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回答本题,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加以归纳概括。“淡泊”“宁静”的内涵,从“最初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不接受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的称呼;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文革期间敢于说真话,不畏权势,绝不说对不起历史和违背真理的话等概括即可。谈看法要切合文本,科学合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安悦。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时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于是征还,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

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有国才略                经:治理

B.自率兵于项城                  次:次序

C.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           距:同“拒”,抵抗

D.遂使却阵                       麾:指挥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谢玄“不负举”的一组是

虽履屐间亦得其任

②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

③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

④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

⑤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

⑥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

A.②④⑤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玄从小聪慧过人,被谢安器重,长大后有经国才略,朝廷几次任用它都被拒绝,后来与王珣同被桓温重用。

B.中书郎郗超素来与谢玄不和,但得知谢玄被推举后,由谢玄平时处理细小事务的做法推知谢玄一定不会辜负举荐。

C.彭城被围,谢玄欲派人向彭城守军报信,让其坚守,田泓自告奋勇,不幸被俘,田泓巧妙施计,最后不辱使命。

D.谢玄利用苻坚轻敌思想,先带领八千精兵南渡肥水,趁敌军还未扎稳阵脚,即与之决战,前秦军队溃败逃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2)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用修辞比譬。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锅炉中蒸馏过来的。

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則你会把舞台真正看作世界,看《奥瑟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莎土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十七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莎士比亚也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回到本乡本土搜材料时,他心焉向往的是李尔王、麦克白一些传说上的人物,这是以时间的远救空间的近。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在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竞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戏剧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也是惯技。一部《红楼梦》所写的完全是儿女情,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里。别说什么自然主义或是写实主义,易卜生写的在房子里养野鸭来打的老头儿,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人物么?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选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有删改

1.下列对“悲剧与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悲剧所描写的也不外凶灾险恶,由于经过艺术加工,所以,悲剧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上大都距离观众的生活较远。

B 悲剧能反映人生,但是它只是用修辞比喻的形式表现我们世界中的凶灾险恶,因而走进舞台,不须丢开世界。

C 悲剧的主人公有平凡人缺少的英雄气。在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D 悲剧往往充满神秘色彩,人情物理上笼着一层神秘障,因而让观众觉得剧中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奥瑟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这是不懂戏剧的不近情理的特点所致,这样是将戏剧和现实世界等同了。

B 曹雪芹为《红楼梦》设计“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可让另一世界的感觉因此而更加浓厚。

C 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这些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角们,具有我们没有的伟大魄力和那副傻劲儿。

D 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都取材于距今十分久远的时代,这正体现了悲剧往往有些“古色古香”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戏剧或是其他文学样式,都需要有几分近情理来寻求人生的接触点,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以使舞台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所区分。

B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一句中的“放大镜”喻指一定的艺术提炼和加工。

C傻劲十足的平常人睁着大眼往人们易避免的灾祸里闯,这样就产生了悲剧。俄狄浦斯如果不杀人不娶妻,便能逃开弑父娶母的悲剧。

D正因悲剧把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所以悲剧使人“从形相得解脱”,脱开了现实的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