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

: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
示例: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明是非、讲原则、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解析】 试题分析:以上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传承传统礼仪文明中“孝文化”:第一则材料是说,做子女的外出,一定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办完事回到家,也必须面告父母,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回来,以免父母牵挂。出游一定要有个常去的地方,学习也要有个固定的方向。不让父母担心。第二则材料是说,做子女的,对待父母的过错,既要和颜悦色地诚恳指出,又考虑到考虑到他们的心情,选择适当的时机,等到父母心情愉快时再进谏。这样既不违背孝道,又能改善状况。本题考《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迟在3000多年 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孝文化”和“家文化”综合进入高考试题还是第一次。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 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 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 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 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