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父子俩驾着一只小船行驶在海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像一片树叶一样上下颠簸。父亲吩咐儿子:快往船舱里灌水!结果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颠簸,而是稳稳前行。

材料二    某农村妇女丈夫去世了,拉扯几个孩子的重担全落在她肩上。她不能生病,也没有工夫生病,她要起早贪黑地干活。奇怪的是,她虽然劳累,却一直健康而充实地生活着。

负重的生命或许更健康,更有韧性,更有意义。请以“负重的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答案:
负重铸造非凡的人生 巨石下的种子可以进发出惊人的力量,负重的生命更能铸造出非凡的人生。 负重是我们肩上沉重的压力,也是促使我们成功的动力。一把金钥匙握在我们手中,成败在我们自己。 回首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因负重而让生命得以升华。 司马迁身遭宫刑,忍受着“下流多谤议,重为乡党所笑”的耻辱,“肠一日而九回”,“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却坚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最终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 忍辱负重,让司马迁为历史画上了辉煌的一笔。 越王勾践身遭兵败国灭之耻,忍辱降吴。之后,他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灭吴。“苦心人天不负”,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国富兵强,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掉了吴国。 忍辱负重,让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宏愿。 肩上的负重,让周恩来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最终铸就了一代伟人;心中的负重,让鲁迅先生最终弃医从文,文艺界从此多了一个以笔代枪的战士。 负重的刘翔以闪电般的速度,一跃站在了世界的前列;负重的洪战辉担起了肩上的重担,为父亲和妹妹撑起了一片天空;负重的王百姓一次次地穿越在生死线上,先后排除炸弹1.5万多枚,让国人感动…… 负重让我们弯下腰来前行;负重让我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负重让生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过重的负荷也曾吞噬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不堪受辱的老舍先生最终选择了跳入太平湖中;难以将自己融入生活的诗人海子最后选择了冰冷的铁轨;一代才女三毛竟用一双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负重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有责任,所以不会轻易放弃;因为有爱,所以艰辛也不会让人畏惧。就让我们以负重的生命,去铸造非凡的人生吧! 【解析】 试题分析:小船负重方可“稳稳前行”,农妇“虽然劳累,却一直健康而充实地生活着”,两则故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负重的生命或许更健康,更有韧性,更有意义。“负重”一词还可理解为来自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会促人前行。也可以辩证地分析:负担过轻,人无压力轻飘飘,也许就会无所事事;负担过重(或压力过大),可能就会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把人给压垮了。只有适当地负重,才更有利于前行。文体方面,若写成议论文 ,须论据充实,选例典型;若写成记叙文,要在“情”上下工夫,力求以情感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面的文字,完

茗友

聂鑫森

湘潭城西有一条曲而长的小巷,巷尾居然立着一家泰源当铺。当铺不开在繁华闹市,是这个行业的惯例,因前来典当者,或家道困窘,要是被熟人碰到,那脸就丢大了。

衣衫破旧、面色青黄的幸叔儒,从这家当铺走出来的时候,正是仲春的一个午后。他怀里揣着的东西没有当掉,因为掌柜出价太低。他觉得胸口发闷、喉头苦涩,又气恼又忧烦。

幸叔儒今年五十有五,祖上做过官、经过商,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已经门庭衰败。他幼读旧学,能诗善文,却不能立业,只能在乡下教私塾养家糊口。眼下老妻重病,儿子又等着钱娶亲,他只能把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拿来典当,可掌柜有眼无珠,只出两块光洋!他步下当铺的台阶,朝巷口走去。家里等着钱用,必须再去寻访一家当铺。

他的鼻翼敏感地动了动,然后狠狠地吸了一口气,是茶香,而且是今年新上市的武夷岩茶。此生他最好的无非两件事:读书、饮茶。而这一刻,他特别想饮茶,唇焦舌燥,心火太旺,亟待以茶浇润。他的鼻子仿佛被茶香牵着,来到一户人家的黑漆铜环大门前,迟疑了一下,谨慎地叩响了门环。

不一会儿,大门打开,走出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胖胖的,满脸带笑。“您有什么事吗?”“路过贵宅,偶闻茶香,定是武夷岩茶的‘明前茶’,故冒昧乞茶,还请慷慨一赐。”“哦,闻香识茶,可为同道,请!”

穿过花木繁茂的庭院,走进一间洁静的书房。正面挨墙是一排书柜,两侧的墙上挂着字画。他们在正中的几案边坐下来。地上立着红泥小火炉,火苗子舔着烧水的大瓦壶;几案上摆着一把紫砂壶和几个紫砂小杯。主人谦和地说:“我叫叶春山,自号茶痴。开着几家卖茶叶的店。”“我叫幸叔儒,在乡下教私塾。您经营茶叶,又如此爱茶,是古人所称的‘茶人’啊。”“您有闻香识茶之能,又何尝不是茶道中人?”两人相视而笑。

叶春山端起几案上的紫砂壶,缓缓倒入两个小杯中。

“茶是刚冲泡的,幸先生请品评。”幸叔儒道声谢,便端起一杯啜了一小口,停了一阵再啜一小口,然后说,“真是好茶,好茶!可惜叶先生这把紫砂壶尚有不足……”“真是方家之语。”叶春山益加佩服。“我随身带着一壶,算是个家传之物,且用它试试如何?”“好。请先让我拙眼一观。”

幸叔儒从怀中掏出一把小巧的紫砂壶,双手捧着递了过去。叶春山接过来,左看右看,特别是壶的内壁,茶垢厚积。便说:“好壶,这是‘孟臣壶’,出自明末清初宜兴紫砂壶名匠惠孟臣之手。我在本地一家大宅院见过,可惜主人坚不出让。”“不到万不得已,谁肯易主呢?《茗谈》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真是至理名言。”

叶春山迫不及待地用这把壶冲好茶,过了一阵,茶香四溢。两人端杯饮啜。

“叶先生,味道如何?”“此壶果非凡品。”

二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如老友重逢,幸叔儒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他忽然看见对面墙上挂的一个条幅,写的是一首七律,内容是夏夜日本飞机来袭,全城灯火管制,中有两句可堪评点:“收灯门巷千家黑,听雨江湖六月寒。”便说:“叶先生不愧儒商。这两句写得漂亮,‘有时’也‘有我’,佩服。”叶春山受宠若惊,问:“何谓‘有时’、‘有我’?请赐教。”

“您客气。叶兄诗才高妙,咏日机夜袭、灯火管制,此谓‘有时’。而情必自我生,辞必自我出,称之‘有我’。”叶春山连连点头。

黄昏翩然而至,幸叔儒记起家事,连忙起身告辞。叶春山欲言又止,终于,鼓足勇气问道:“兄可否出让此壶……我绝不还价。”幸叔儒叹了口长气,说:“实不相瞒,我刚才去了当铺典当此壶,确是家有急事啊。”

“那就让于我,如何?”“叶先生是茶人、雅人,此归你,也算的归明主。此壶最少可值四千块光洋,但我只能让半个壶给你。”

叶春山愣住了,半个壶怎么让法?“我只取两千块光洋,以给家用,壶留兄处,我想壶了,便来府上叨扰,不知可否?”叶春山喜得高喊一声:“遵命!”

日子不紧不慢地打发过去,每隔几日,幸叔儒就来叩访叶府,多是夜晚,烧水、沏茶、聊天,然后兴尽而别。亲兄弟有这么亲密吗?没有。

日寇投降了,普天同庆。而幸叔儒在一场大病后,驾鹤西去。他的儿子赶到叶府,下跪向叶春山报丧。叶春山禁不住满怀悲恸,呜呜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一早,叶春山赶到城郊乡下的幸家,向幸夫人及其儿子详述孟臣壶之事,补还二千光洋,并为幸叔儒热热闹闹办了后事。

每至夜晚,叶春山用孟臣壶沏茶,必斟满两杯,然后端起其中一杯,喃喃地说:“幸先生,请品茶!”

(选自2013年《小小说选刊》第17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紫砂壶是幸儒叔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而泰源当铺掌柜却只出两块光洋,所以幸儒叔觉得他有眼无珠。

B.幸儒叔有闻香识茶之能,叶春山由此推之他一定和自己一样是茶道中人,就没有犹豫,请他入室饮茶。

C.这把“孟臣壶”叶春山非常熟悉,因为他曾在一家大宅里见过,只是当时主人不肯出让,让他遗憾不已。

D.幸儒叔去世后,家境艰难,叶春山毅然补还了当年所欠下的两千光洋,并未幸儒叔热热闹闹地办了后事。

E.小说通过一把“孟臣壶”勾连起叶、幸二人,使他们相识并成为知己,表达了知己难求、珍视友谊的主题。

2.叶春山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第二段对幸儒叔的心理描写又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幸儒叔与叶春山的对话,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为有些造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