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资深少年宫崎骏
①在人们的眼里,72岁的宫崎骏有时孩子似的,会做出很多幼稚的事。
②网友历数出他诸多“长不大”的证据:比如不愿过马路,去到陌生的城市,他都会独自散步,而到了路口,他总是会选择右转;他会幼稚地对空屋子问好,如果有人问他在和谁说话,他会回答“家里人,他们一直都在呢”;据说每天工作之前,他会把一条长椅抬到工作室门前,放上“请随便坐”的小牌子,然后从窗子里偷看这椅子有什么人来坐;一把年纪的宫崎骏被爆料常在下班路上数公车,假如数不够一定的数量,他还会变得焦虑,“哎,今天怎么不够呢”;朋友死后都火化了,宫崎骏总觉得他还在医院里躺着,于是就去探望,先在重症监护室门口转悠,还怕自动门会夹到人家,特意开着半扇门……
③他曾多次向人讲述梦想要建造的庭院:“它的大门始终深锁。隔着生锈的铁栏,只能看到几乎要消失在茂密树丛间的石子路。究竟是谁住在这么大的宅院里呢?街道旁满眼留白且绵延不断的围墙内,有如一片原始森林般。我的脑袋全被这座宅院占据了。那里一定潜藏着一个大秘密……终于在某年夏天的星期日早上,我沿着电线杆翻过围墙,走进去一探究竟。荒废庭院里,到处是或躺或卧的石砌恐龙,莲花池里有长颈龙,三角龙在夏日茂密的杂草间倾听蝉儿鸣叫……唉,如果我有很多钱的话,一定要建造这种庭院。
④倾听着他的诉说,你是否和我一样,感觉一米之外,就是伸手可及的童年?
⑤宫崎骏的动画世界的主角永远是男孩女孩,大人们在那里消遁了。因为在宫崎骏看来,他们常常是孩子们忧郁的源头。
⑥宫崎骏的母亲温婉美丽,性格坚韧又知书达理。遗憾的是,宫崎骏6 岁的时候,母亲就罹患肺结核病倒了。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结核病菌侵入脊髓,连站立都很困难,从此便卧病在床。幼小的宫崎骏总是趴在病榻前求母亲背一背他,妈妈总是叹息一声。宫崎骏后来接受采访谈及儿时的这段经历依旧是历历在目,他抱怨自己从来没有被母亲背过,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⑦同样缺失的还有对父亲的正常感受。二战期间,宫崎骏的伯父经营一家飞机工厂,宫崎骏的父亲担任工厂主管。在宫崎骏眼中,父亲是一辈子都没说过像样话的人,“一个公开声明不想上战场,却又因为战争而致富的男人”,这让少年宫崎骏尤为自卑。更让他难堪的是,“父亲以前成天在女人堆里打滚,母亲去世后他还常把不光彩的事拿出来炫耀,甚至年过七十依然常去酒家寻欢”。
⑧于是,动画成了宫崎骏的甲壳,龟缩其中,幻想着温暖和挚爱的不期而至。
⑨他说,自己想做这样的长辈——“比方说,孙子一进到祖父的房间,就看到一大堆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虽然我警告他这满屋子的物件小孩子都不可以碰,但小孩子铁定要想尽办法去碰碰看。我就想变成这样的爷爷,好为孙子们制造惊奇。”
⑩72岁的宫崎骏有着12岁少年的血气。
⑪他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高雅得很,相反倒深知其品相通俗,“尽管通俗作品或有轻薄,但它必须有真情流露。观赏它的门槛又低又宽,进去的人不会受到阻拦,而其出口处要有极强的净化力,要在观众心里留有美好和温暖,决不可用低劣的情感或扭曲的事理来取代。”
⑫他说自己一向不喜欢迪士尼的作品,因为“它的入口和出口都一样的低,低到轻蔑观众的程度”。
⑬他对这世上的不义充满鄙视。2003年3月,《千与千寻》获颁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但执拗的宫崎骏却拒绝出席颁奖礼。他给《时代周刊》记者的回复是,“我不想参观一个肆意轰炸伊拉克的国家。”
⑭这就是宫崎骏。每当你要淡忘他时,他却拿出让你惊诧的作品;每当众人王顾左右而言他时,他却直抒胸臆,字字如金。文人常无行,宫崎骏厘清了作为良知守护人的知识者与墨客、文人的色差,澄明间这也是我们更喜欢他的真正缘起。
(选自2013年09 月15 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注】宫崎骏(1941-)日本动画大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代表作有《千与千寻》《龙猫》《幽灵公主》《天空之城》《风之谷》等。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称宫崎骏为“少年”?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于是,动画成了宫崎骏的甲壳,龟缩其中,幻想着温暖和挚爱的不期而至。
3.文章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说宫崎骏“会做出很多幼稚的事”,虽然寥寥数笔,却简洁地勾勒出宫崎骏的性格特点,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可谓四两拨千斤。
B.“一米之外,就是伸手可及的童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宫崎骏梦想中庭院的神秘感与吸引力,不仅超越了时间,使宫崎骏一生念念不忘,也能唤起其他人对童年的追忆。
C.成年人往往在宫崎骏动画中消遁,这与宫崎骏的成长经历有关:病弱的母亲与放纵的父亲令他未曾体会足够的关爱,因而颇感失望和遗憾,甚至多年以后都对此难以释怀。
D.宫崎骏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深入浅出,美好温暖,具有净化心灵的能力,而不容许有轻薄低劣的一面。迪士尼作品正是因为不符合上述标准而遭到宫崎骏的诟病。
E.人们记住并喜爱宫崎骏的真正缘起,不是他的动画作品,而是他正直敢言、有别于一般文人墨客的高尚品格;作者称他为“作为良知守护人的知识者”,赞赏敬仰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