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作文

请以“那一次,我___     _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

(3)记叙文;

(4)不少于800字。

 

答案:
那一次,我后悔了 我第三次来到同仁堂药店门口,真想进去问问有没有后悔药?因为那个触目惊心的分数,我撒谎了。 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我来到学校。到上数学课时,杨老师开始念昨天期中考试的成绩单,我竟然是79分,我崩溃了。从小到大我的成绩都没下过88分,爷爷和奶奶肯定不相信这是我的成绩,我既害羞又害怕,更担心被爸爸妈妈知道后,这几天就没好日子过了。我磨磨蹭蹭走到家门前,“撒谎”两字从大脑输送过来,回到家我脱口而出:“我考了98分,为我祝贺吧!”爷爷的微笑散露了出来,奶奶由衷地夸了我一下:“孙女好样的,继续努力!” 可是我并不开心,说完之后我在床上痛哭,我撒谎了,我居然撒谎了。我不应该得到夸奖和表扬。过了一会儿,爷爷找我说要领我去麦当劳,当然这也是在奖励我。虽然麦当劳好吃,可是那是我吃得最差的一顿午饭。 为了圆谎,我继续撒了两个谎,什么英语考了100分、要当爱心主持人等。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像犯人一样,不敢正面面对家长,而我却不知我的谎言已被爷爷揭穿了。 星期五,爷爷对我说:“你前几天说过的话是否属实?”“什么话?”我毫不在乎地跟了一句,“分数啊!”爷爷扭头看着我,我结巴的说:“当…然是真的啊!”(那种语气傻瓜听了都知道我在说谎)。“可爷爷去找你们老师了,好像没这事呀!”我顿时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真让我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我只好慢吞吞地说出了实情,爷爷叹了口气,奶奶的微笑消失了,妈妈伤心欲绝,爸爸气的吃不下饭。我仿佛心被揉碎了,血被抽干了,像个犯人正在准备判死刑。爸爸正准备给我一个“晴天霹雳掌”,却又不忍心下手。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仿佛眼眶也管不住眼泪,不争气的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掉。 事情已过去好长时间了,家长们早已原谅了我,可我不能原谅自己。不过通过这次教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纸包不住火,你撒了第一个谎,为了圆谎还要接二连三撒谎,最后成为别人不相信的人,我绝不让《狼来了》的悲剧再次发生。 我来到同仁堂药店门口,徘徊地走… 【解析】 试题分析: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现代文阅读。

感受西湖

很早,便在描绘西湖的诗文中沉醉,便想变作那风景中的一只鸟、一株树,静静地守望她。站在西湖边上,方觉出那些美文的局限乃至艳俗。因为这时我已被西湖的品格所征服。西湖不是湖,西湖是一个灵魂。

天地何时孕育出这般奇美的景观呢?竟然把可以使人联想到的所有关于美的东西都汇聚到这里。这时我不得不叹服造化的神奇。远望湖面,会使你产生远甚于凝望情人的眼眸给内心带来的震撼。因为这绝不是一种平静的交流,不是在倾听情人内心的倾吐,而是在接受来自安琪儿围就的圣殿中的声音,那是一种慈爱的关照,是播万物之上温暖心灵的阳光。

所以我也绝不敢去吻她,她圣灵般的完美,使我对这种美有了一种疏远感。我只能被她所降伏、所感召,然后,虔诚地膜拜。

人们早已把西湖比喻成天堂。于是便有无数灵魂纷纷在这里寻找精神家园。正如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顿湖,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有过西湖。当然,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白堤苏堤,也留下了“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一类的精神财富。这样,在山与水排列组合形成的令人惊叹的自然之上,西湖又多了一层文化的积淀。而且这种积淀一代代传下来,绵延不绝。西湖自然要感谢白居易们,因为正是他们,使西湖又多了一层骄傲,她有资本蔑视那些诸如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古希腊克里特岛昙花般辉煌一时的文明了。

然而要知道,对于苏东坡与白乐天这等统领时代的巨擎,西湖又曾慷慨地赋予了他们多少艺术灵性啊。如今我也敢来造次,脸也不红就写起西湖来了。我知道以人类的胸怀,终究是无以包容西湖的深邃与博大的。自然的完美与伟大,正是人类的困顿与悲哀。白、苏两位巨匠如今也烟尘般消逝在历史深处,他们同西湖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热爱西湖的人们啊,你们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西湖,漫步湖堤挥洒思绪而不被书本里的辞章牵走,要让西湖的波漾入你的心灵,融化它,然后带着已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西湖,默默地离开。(选自《祝勇作品集》)

1.第二段说“我已被西湖的品格所征服”,从文中找出能概括“西湖品格”的词语。

2.第四段中说,“她圣灵般的完美,使我对这种美有了一种疏远感。”从上下文看,“圣灵般的完美”指什么?为什么会对种美有一种“疏远感”?分别简要回答。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白居易、苏东坡与西湖的相互关系。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过去那些描绘西湖的诗文都是艳俗而有局限之作,没有表现出西湖的神奇完美和品格灵魂,所以不值得一提。

B.西湖有资本蔑视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古希腊克里特岛,这是因为前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而后两者只有一时的辉煌。

C.“自然的完美与伟大,正是人类的困顿与悲哀。”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意在强调人类的渺小。

D.文章末尾说,“带着已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西湖,默默地离开。”作者以“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强调对西湖要有自己独特而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