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相融方式,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界里提出了完全基于个人思考的回答。他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所设计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令建筑界无法回避的个人风格与逻辑,如果你不进入他的逻辑,你无法理解他,无法理解的事物是无法有效批判的;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王澍的建筑设计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坏来评价的。无论你喜欢他还是讨厌他,实际上,目前他所占据的位置,的确无人能敌。

A.因为他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无法有效批判他。

B.自成一体的逻辑是严密而完整的,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无法有效批评他。

C.而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许能理解他,但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你依然无法有效批判他。

D.而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那么,你无法有效批评他,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导致很难理解。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B语序与原文上句不协调。原文上句先说“不进入他的逻辑”这个前提,再说“无法理解”这个结果,然后进一步说“无法理解的事情是无法有效批判的”这个更深层的结果。D.“体系的自成一体导致很难理解”的理解不合语境,“无法有效批评”也不合语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些专家认为应该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从更宏观的层面找到问题的本质。

从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看,当前我国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空前关注,是我国旅游消费全面释放的报喜鸟,说明我国旅游正大踏步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正日益成为我国更多居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视为自身必需的常规消费品,在此情况下,大家自然像关注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消费品价格一样,关注旅游景区价格。从这个角度看,业内外人士应当更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和应对当前出现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现象。

(摘自2010年8月18日新华网)

材料二

进入9月以来,国内多家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9月1日起,广东丹霞山景区和卧龙冈景区分票制整合为一票制,门票价格由原来平日160元、节假日180元统一调整为200元(不分节假日):9月3日,保定涞源十瀑峡景区调价方案获得通过,门票从35元上调至50元。

这只是今年以来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的缩影。

其实,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但景区门票似乎落入了“3年必涨”的怪圈,往往3年时间一到,景区调价的消息就不绝于耳。

面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价格,一方面,民众叫苦不迭,发出“玩不起”的感叹;另一方面,景区面对民众对高票价的不满,也以自身运营压力大为由而大倒苦水。如此来看,景区门票涨价陷入了“两头叫苦”的尴尬境地。

(摘自2014年9月18日中新网)

材料三

“一家三口出游,一张景区通票动辄一两百元,相当于大多数人两天的工资,再加上餐饮、交通费的支出,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江西某旅行社负责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记者采访发现,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部分旅游景区票价为何会进入“三年必涨”怪圈,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据公开信息显示,以江西井冈山景区为例,近三年该景区年度平均运营维护成本为11582.95万元,按年度平均游客接待量77.59万人次计算,人均成本为149.29元,成本已经超过其现行门票价格。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景区尤其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产品结构单一,除了简单的景区景色外,配套的饮食住宿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依靠单一的门票收益成为维持景区发展的唯一手段。

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地方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一些景区看到同级或者次一级景区上调门票价格,就出现了“比较涨价”心理,也随之跟风申请涨价。

专家认为,旅游景区价格一再飙高,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都转嫁到游客身上,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将更多的游客挡在景区之外,最终景区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将危害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摘自2012年4月25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再这样下去,连徐霞客也会变成宅男的。”这是网友针对连连上涨、纷纷突破百元大关的全国旅游景区票价的调侃。对于公众非常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问题,“经济之声”采访了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刘思敏。下面是访谈记录。

经济之声:面对愈演愈烈的景区门票上涨之势,国家层面出台了平抑价格的政策性文件,请问是什么?

刘思敏: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的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的上涨。

经济之声:在严控门票价格上涨方面,政府如何指导和调控,进而充分体现公益性?

刘思敏:这是关键问题。在我国各地旅游市场的高速成长中,门票经营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并导致在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蜕化为“门票经济”。所以,要让景区经营走出“门票依赖症”的怪圈,关键还在于激发地方政府的主动性。

上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专门规划,防止地方政府过分迷信景区对目的地经济的作用,将关注点从纯粹景区建设转向整体旅游休闲环境建设。

同时,地方政府要对公益性旅游景区开发给予一定财政性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推动门票之外收入的增长,使旅游从“观光经济”过渡到“度假经济”,从而拓展旅游产业体系。

另外,针对运营成本压力,景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例如适当削减工作人员,适当开展志愿者服务来解决人力问题,从而保障景区可以在低成本、低盈利的空间内运行。

经济之声:2003年,西湖实行免费后,获得了更大的整体利益,还带动了杭州的旅游经济的新增长。有数据显示,景区每年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公园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而且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但十几年来,西湖模式却一直难以复制,这是为什么?

刘思敏:实际上从根本来说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是一个伪命题。西湖有围墙吗?西湖没有围墙也修不了围墙,你怎么收费?净慈寺、雷锋塔、岳王坟等等这些外地游客非常愿意去的著名景点都在西湖边上,而且归西湖风景名胜区管辖,但是它们都收门票,而且门票很贵,从来就在收,何来西湖免费?所谓的西湖免费实际上在2012年的时候,杭州市政府把西湖边上的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那几个城市公园给免费了,这几个城市公园并不是西湖的核心价值所在。

虽然西湖免费的模式不能复制,但其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经济之声:我们还了解到,国外一些国家公园,其建设和维护经费来自于国家的专门机构,还有一些经费是由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是私人捐赠,这样的模式对我们有启发吗?

刘思敏:当然有启发了,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就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对它的经营管理开发的成本兜底买单,而我们的成本都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国外在由中央政府兜底买单的同时还鼓励社会力量的赞助,也鼓励资源的参与,事实上就是减轻中央政府的负担。实际上我们中央决定要推行国家公园体制就是受到这样的启发。

(摘自2014年10月1日中国广播网)

1.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景区门票上涨的主要原因。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二者在主要内容和报道角度方面的异同。

3.为什么刘思敏认为“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是一个伪命题”?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部分景区门票价格上涨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如何通过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使景区门票价格更趋向于合理,请结合文本分别给政府部门和景区管理处提些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由一般菊花写到不同凡响的“绿荷”,突出了“绿荷”的珍贵,而后由菊点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B.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醉如痴,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C.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D.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的目的是想得到“绿荷”,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概述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名贵菊花“绿荷”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