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贤不肖之不能相及,虽 人其 者数 而详 矣。然子路事卫出公,庄公自晋反卫,劫孔悝而盟之,子路为孔悝攻庄公于台上,不知父子争国之不可也。田常乱齐,宰我助田氏,以陷于大戮。此二人者,以何立于孔氏之门乎?

(节选自《栾城集》)

1.用斜线“/”给材料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栾城集》的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

3.作者质疑子路、宰我“以何立于孔氏之门”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答案:
1.虽父子兄弟之间有不免焉∕至于孔子门弟子三千余人∕其所谓贤者十人而已∕此十人与孔子周旋于天下∕久者数十年∕其历试而详观之者审矣。 2.宋;苏辙 3.二人都不贤能,子路参与卫出公父子之争,宰我助田氏乱齐。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具体方法有一、读文段,通文意。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需要学生平时多读书,多积累。根据本段的出处可以推断出《栾城集》的作者是宋,苏辙。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题干“作者质疑子路、宰我‘以何立于孔氏之门’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田常乱齐,宰我助田氏,以陷于大戮”概括,形成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贤能和不贤能是不能相互继承的,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间也不可避免。孔子门人弟子三千余人,他们当中被称为贤能的人仅十个罢了。这十人长时间跟随孔子周游天下,时间长的有几十年,孔子对他们多次试探,并且仔细观察分辨得很清 楚了。但是,子路侍奉卫出公,卫庄公从晋国返回后反卫出公,挟持大夫孔悝和他结盟,子路替孔悝在台上攻打庄公,却不知道父子争夺权位是不可以的。田常扰乱齐国,宰我帮助他,因此身陷其中被杀。这两个人,凭什么位列孔子之门呢?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梁实秋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二人默对,不交一语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

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

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箝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理,没有饶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u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有删改)

1.文中第二段引用张鼎思琅琊代醉编》的记载有何作用?

2.解释下列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2)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

3.作者对于“沉默”有哪些主要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小题

 

廖沫沙

(1)根儿把自己的衣裳包扎了几件,眼泪汪汪地指点着床上的一堆破衣,告诉我:这是爹的,这是小四的,都缝补好了。自家还留下几件衣,明儿给小四改一改还好穿。此时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从她脸上雨一般地落下来。

(2)我叹了一口气,想安慰她几句,但我说什么好呢?我如今是把亲生女儿当破衣一样卖了出去。我的喉头像给什么塞住了似的,透不过气来。我的双眼蒙上了一层薄明的泪水。根儿把她的眼泪揩了一把,又来来往往地收拾东西去了。似乎想把家里的东西样样都打点好,使我永不操心;又好像一一向它们告别。

(3)我好像痴了似的,坐着发呆,心里不想什么,口里也不说什么。我的心完全停滞了。

(4)自从她娘死了以后,接接连连这几年的大水和兵荒,田里收不起东西,一家人都弄得精疲力尽,天天在饥饿中打滚;然而光景竟一天天落下去,如今就不能不卖了我这又温顺又懂事的女儿来还债了。天啊,这是什么世界?

(5)我为什么竟一时糊涂,八十元就把她卖了?她可是我的女儿,我亲生的肉啊。

(6)然而这事如今要翻悔也迟了,我不是先收了他们拾元定洋了么?……

(7)我不禁想起她平日的好处来。这几年苦日子,要没有她,怎能熬到现在。她给我管理家务,照顾兄弟,有时还得受我的穷气。可怜一个十六岁还不到的姑娘,竟把她娘遗下来的苦头,一手接受了。她要这儿那儿去自己寻东西来吃,寻东西来喂养兄弟,她要流着泪挺身出来,代我去听那些收债人的辱骂,向他们说好话,她还要……她跟我做了十几年女儿,竟一天好日也没有度过,如今更要来卖她偿债。——我卖了她,失了她以后的日子,怎能再过得下去?

(8)小四赤着身体从外面跑进来,满身灰土。根儿拉着他扬了一扬手,随又放下。她说:“小四,来洗一洗吧,回头我去了,谁还替你洗?”她随即舀了一盆水,把他抱到盆中开始洗起来。

(9)小四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阿姐带我去好不好?”

(10)根儿低着头,很久才答应他:出去拾泥豆,他用不着去。后来她低声告诉他,叫他不要乱跑,要他听爹的话,不要跟前面王阿桂到泥坑里去洗澡。

⑾她给小四洗好了以后,拿出短衫来给他穿上,便牵着他向厨下去了。我看着她的背影不禁心痛起来。我举起手来在胸口捶了几下,我希望我的身子爆炸起来,并把整个世界炸毁……

⑿根儿把午饭烧好,吃了,收拾了碗筷,迟疑一会儿,问我道:“爹,我要走了吗?周大爷不是说吃了饭,爹领我去?……”她轻轻地说着,但并没有哭声。她的声音,就好一把尖刀,一个字在我的心里割一下。我怎能让她走?我怎样亲自领着她,领着我的根儿去交给人家?我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不要去了吧。根儿,你不要走了。”

⒀声音就好像从我的心里喷出。她凝着两眼望着我,不响。随后我看见眼泪又如断了线的珠子从她脸上落下来。她捧住脸呜咽起来。

⒁周宝先忽然在门口立住,说道:“走啊,天不早了,我不是说今天还得赶车?”

(原载1933715 日《申报》)

1.简要概括小说中根儿的形象。

2.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划线句子中的人物心理。

(1)天啊,这是什么世界?

(2)她凝着两眼望着我,不响。

3.小说中,“我” 激荡的情感贯穿了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根儿随周宝先走了吗?请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