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习作例文】 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16年前,我萌生了创办亚马逊的想法。彼时我面对的现实是互联网使用量以每年2300%的速度增长,我从未看到或听说过任何增长如此快速的东西。创建涵盖几百万种书籍的网上书店的想法令我兴奋异常,因为这个东西在物理世界里根本无法存在。那时我刚刚30岁,结婚才一年。 我告诉妻子MacKenzie自己想辞去工作,然后去做这件疯狂的事情,很可能会失败,因为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如此,而且我不确定那之后会发生什么。MacKenzie告诉我,我应该放手一搏。在我还是一个男孩儿的时候,我是车库发明家。我曾用水泥填充的轮胎、雨伞和锡箔以及报警器制作了一个自动关门器。我一直想做一个发明家,MacKenzie支持我追随内心的热情。 我当时在纽约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同事是一群非常聪明的人,我的老板也很有智慧,我很羡慕他。我告诉我的老板我想开办一家在网上卖书的公司。他带我在中央公园漫步良久,认真地听我讲完,最后说:“听起来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但是对那些目前没有谋到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说,这个主意会更好。” 这一逻辑对我而言颇有道理,他说服我在最终作出决定之前再考虑48小时。那样想来,这个决定确实很艰难,但是最终,我决定拼一次。我认为自己不会为尝试过后的失败而遗憾,倒是有所决定但完全不付诸行动会一直煎熬着我。在深思熟虑之后,我选择了那条不安全的道路,去追随我内心的热情。我为那个决定感到骄傲。 明天,非常现实地说,你们从零塑造自己人生的时代即将开启。 你们会如何运用自己的天赋?你们又会作出怎样的抉择? 你们是被惯性引导,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你们会墨守成规,还是勇于创新? 你们会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一个奉献与冒险的人生? 你们会屈从于批评,还是会坚守信念? 你们会掩饰错误,还是会坦诚道歉? 你们会因害怕拒绝而掩饰内心,还是会在面对爱情时勇往直前? 你们想要波澜不惊,还是想要搏击风浪? 你们会在严峻的现实之下选择放弃,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前行? 你们要做愤世嫉俗者,还是踏实的建设者? 你们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 我要做一个预测:在你们80岁时某个追忆往昔的时刻,只有你一个人静静对内心诉说着你的人生故事,其中最为充实、最有意义的那段讲述,会被你们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填满。最后,是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为你自己塑造一个伟大的人生故事。 谢谢,祝你们好运! 【解析】 试题分析:今年的浙江卷作文题思路开阔,富有时代气息。虚拟与现实,两者是否绝对割裂?需要进行界定和辩证思考。这个题目不是让考生简单地看待虚拟和现实的关系,而是讨论当虚拟成为现实以后,我们该如何对待。另一方面,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区域的学生对虚拟进入现实的经历、感受可能不一样,思考的深入程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因而可能导致公平性问题。 【名师点睛】作文材料选自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其关键句就是: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选择比天赋更重要。就Jeff Bezos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内容本身而言,讲话者在对比“天赋”与“选择”之后,强调的是“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提醒听讲者要注意慎重选择,并指导听讲者选择的方法。考生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思考“天赋”与“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述“选择”的重要性。因此构思时完全可以从材料出发,联系现实,谈一谈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处理“聪明”与“善良”的关系,强调“善良”于国于家于个人的重要性。此外还应该注意题目要求写“议论文”的规定,遵从文体规范: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新颖、典型,论述要充分。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海外多名,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

【注】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                  乘: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论说           而世又不能死节者比

B.二十年外书           望仆不相师

C.未闻               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           毕礼归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