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2)既窈窕以寻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4)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答案: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亦崎岖而经丘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吴楚东南坼 (5)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崎岖”“坼”“蓑”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使得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记忆名句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能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靖康之乱        罹:遭遇

B.                    霁:停止

C.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                  饮:含着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最前当的一项是

东南无之,必也蜀   

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宗质负其母   

予一见不敢再   

A.              B.      

C.              D.      

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无子,子台州之子

A.         B.

C.         D.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思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2.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考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