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苏东坡描绘的是一幅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致。青山翠竹、粉墙黛瓦,牧笛山歌、蛙声蝉鸣,我们的祖先曾经就是如此诗意栖居,神话般地生活。这种农耕文明的恬美情境至今还保留在一些山清水秀、文化灿烂的古村落中。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汹涌而来的今天,守护和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就意味着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古村落是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引领下产生的居住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我们祖先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见证。它如同一部历史教科书,记录和镌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如同一条历史长河,至今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空间,而且保存着年轮的印痕和光阴的故事,它曾以五千年文脉涵养了一个泱泱中华。
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古村落,绝不能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蚀,而是更加注重对古村落人文生命的挖掘与扬弃。完整的古村落不仅包括民宅建筑、桥梁、祠堂、古戏台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应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崇拜、民间艺术等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古村落就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密码和历史细节,读懂古村落就可以读懂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留存在古村落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闪烁在古村落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散落在古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汇聚在古村落里,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深扎在古村落里。
在历史面前我们应该是虔诚的,在文化面前我们应该是卑躬的,在故土面前我们应该是敬重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失去了很多充满温馨、充满诗意的村庄,是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再次唤醒了人们对古村落的重新认识。田园牧歌式的居住不仅是古人的生活理想,更是当代人的精神诉求。我们在渴望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留住那些曾经养育了我们祖辈、温暖了我们心灵的多样化的原生态古村落。
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切忌在开发和建设中造成不可补救的破坏,使历经浩劫而幸存的古村落在不当开发中消亡。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应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历史的情怀、超前的眼光、长远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寻找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两全之策,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古村落传承保护机制,从而不断增强古村落的魅力和生命力,找回那种“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美好诗意。
(节选自罗杨《古村落:“天人合一”的美好家园》,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村落这种居住方式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的产物,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在现代社会正在一点点消失。
B.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空间,还记录和镌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保存着年轮的印痕和光阴的故事。
C.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包括民宅、桥梁、祠堂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等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D.古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好古村落,找回古村落中的美好诗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村落至今都还保留着农耕文明的恬美情境,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仅是古人的生活理想,更是当代人的精神诉求。
B.古村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这样的家园,今天城市化进程更加迅猛,保护好古村落的意义更加重大。
C.保护古村落,需要具备有历史的情怀、超前的眼光、长远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决心,要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D.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就有可能对古村落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甚至使古村落在开发中消亡。
3.下列各项中,其内涵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
A.中国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它离不开那些虽已衰老却还蕴含生机的老根----乡村。(梁潄溟)
B.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百户、几千户的大村。(费孝通)
C.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冯骥才)
D.中国最大的文物是长城,最大的非遗是春节,而最大的文物与非遗结合体就是传统古村落。(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