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时代一定会孕育出新文化,我们要用新文化武装自己,但笃学好古在某种意义上也会有利于文化发展。

B.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C.在本赛季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常规赛中,库里凭借百步穿杨的三分球将勇士队带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D.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国内文学界一致认为曹文轩实至名归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辨析成语词义。B.箪食瓢饮:一筐饭,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不能用以形容百姓的贫苦生活。A.笃学好古:指专心致志地学习古代典籍。C.百步穿杨: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杨树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此处引申为投篮技术高超。D.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本题中,“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邹韬奋——“生活导师”

邹韬奋5岁读私塾,打下了厚实的语文基础。大学读至本科电机工程科二年级时,因对数学、物理无兴趣,转至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文科。

1921年大学毕业后,邹韬奋在上海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手主编《生活》周刊,他创新编辑方法,刊载短小趣味文章,以小市民、小职员等“小人物”为对象答疑解惑,受到欢迎,不到三年其销量便由原来的2千份升到4万份。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邹韬奋将《生活》改为新闻评述性刊物,并说要“就民众的立场对政府对社会,都以其客观的、无所偏私的态度,作诚恳的批评或建议论事论人,以正义为依归”,邀请左翼文化人士撰稿,讨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生活》发行量激增,最高达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我国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为了方便读者,邹韬奋设立了“书报代办处”;为了加强与读者交流,邹韬奋每天要看几十封信,并安排回复,有代表性的直接发表。1932年7月,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书报代办处”的基础上成立了生活书店,先自兼理事长,随后由胡愈之、胡绳等中共和左翼文化人士主持,出版发行了《共产党宣言》等1000余种图书。又以此为依托,刊行《全民抗战》等近30种刊物,在国内外设立了50多个分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年邹韬奋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大量发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保障民权的文章,遭到国民党当局嫉恨。不久胡宗南“来访”,与邹韬奋争吵了4个小时,当局随后以“言论反动,毁谤党国”为由禁止邮递《生活》杂志。邹韬奋则以自办发行和创办《新生周刊》来回应,继续为抗日救国、争取民主呼号。1933年夏天,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暗杀,邹韬奋被列入暗杀黑名单,被迫于7月流亡海外,行前他成立了生活出版社。流亡海外两年,他着重考察了西欧诸国和美国、苏联,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并向旅美中共党员提出入党申请。

1935年邹韬奋回国,担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次年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任执行委员。1936年7月15日与沈钧儒等人联合发文,强烈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赞同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全国各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的罪名,于11月22日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七位救国会领导人,此为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事件”。邹韬奋等人坚持抗日救国立场,在狱中和法庭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国民政府被迫于1937年7月31日将七人释放。邹韬奋出狱后立即投入到他“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的新闻出版工作,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等地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并将生活书店迁往武汉、重庆继续运作,坚持不经售低级庸俗的书。

邹韬奋多次向周恩来和中共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考虑到当时形势,中共认为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更为有利,也更有说服力,因此邹韬奋生前一直以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为抗战救国奔走忙碌。长期紧张颠沛流离的生活,使邹韬奋积劳成疾,身患耳癌。1944年7月24日,一代出版家韬奋先生病逝,享年49岁,临终前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称他为“吾党的光荣”,毛泽东为他写了“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的悼词,郭沫若写了“瀛谈百代传邹子,信史千秋哭贾生”的挽联。

此前在鲁迅先生公祭大会上,邹韬奋曾发表最简短的演说:“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他当年未必意识到,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对他自己也同样适用。

(摘编自谢世诚主编《民国文化名流百人传》等)

相关链接:

①邹韬奋严守着自己的“报格”,坚持言论自由和精神独立,使《生活》周刊真正成为“民众的喉舌”。无论受到了怎样的外界压力,邹韬奋始终坚持编辑与媒体的独立性。(李伟《邹韬奋:出版家与他的时代》

②邹韬奋得知自己病的真实情况后,并不悲观,一方面顽强同病魔作斗争,另一方面又筹划他的事业,拿起战斗的笔。(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邹韬奋从小偏爱语文,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而且对数学、物理不感兴趣,因此大学时转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改读文科,并毕生从事文字工作。

B.1932年成立的生活书店,既强化了《生活》周刊“书报代办处”的服务功能,也使邹韬奋有可能大量出版发行进步书刊,更好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C.邹韬奋流亡海外期间,着重考察了西欧诸国和美国、苏联,思想发生转变。回国后,他积极响应中共号召,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任委员。

D.邹韬奋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党组织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和国统区工作的需要,并没有满足他的申请,这成为邹韬奋生前的一大遗憾。

E.邹韬奋办刊物、开书店,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去世后得到高度评价。郭沫若认为他堪比贾谊,毛泽东肯定他具有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为什么说《生活》周刊是“民众的喉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战而不屈”是邹韬奋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这一评价同样适合他。邹韬奋“战而不屈”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邹韬奋为何能成为一代出版家?请结合材料探究其主观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莱,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成鸭蛋呗。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菜,成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中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成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萌,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与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B.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的心理是一致的,不想人家知道她家穷,要面子。

C.“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想看笑嫂的笑话,所以同事才会“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

D.“我”开始叫笑嫂师父是“顺从”地叫,不是真心,但后来却对笑嫂“甚是敬重”,总往她工作场地跑,是因为受到了她精神的感染。

E.文章没有直接记叙笑嫂家的困难,而是先写她的“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小说曲折有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2.小说中的“笑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从“我”的视角来写笑嫂,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4.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李昭述字仲祖,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荐为判官,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昭述悉复之。以太常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坐尝被曹利用荐,出知常州,迁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江陵屯兵喧言仓粟陈腐,欲以动众。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徙湖南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欲构乱,或指昭述谓曰:“如李公长者,何可负?”其谋遂寝。昭述闻之,以戒监军。监军自是不复为暴。比去,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向非公,无噍类矣。”徙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加直史馆。徙陕西转运使,纠察在京刑狱,为三司户部副使,累迁刑部郎中。陕西用兵,提点陕西计置粮草,还授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初,六符过之,真以为堤也,及还而城具,甚骇愕。初置义勇军,人情汹汹,昭述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谕父老,众始安。宣抚使表其能,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澶州,又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河北始置四路,以为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改龙图阁学士、知秦州。谏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负重镇,留真定府。居四年,入领三班院,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未几,知通进银台司,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尚书右丞。从袷享致斋于朝堂,得暴疾卒。赠礼部尚书,谥恪。

(节选自《宋史·李昭述传》)

【注】

①疾置: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

袷享: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B.河决澶渊久/未塞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C.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D.河决澶渊/久未塞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昭述子承父荫,累迁高官。他先承父辈官爵出仕,后经皇帝召试赐进士出身,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最终升至尚书右丞,死后追赠礼部尚书。

B.李昭述恪尽职守,关注民生。他在担任群牧制置使属下判官时,郓州官员随意扩大官邸用地,侵占当地百姓良田,李昭述把这些占地全部返还给百姓。

C.李昭述德才兼备,深孚众望。他巧妙处理江陵屯兵因库粮陈腐打算闹事的事件,凭借自身的长者威望消除了潭州戍卒的暴乱计划,离任时戍卒罗拜相送。

D.李昭述善掌大局,政绩显著。朝廷刚设置义勇军时,人心动荡不安,他换乘驿站马匹,不顾疲劳日行百里,劝谕父老,安定众心,后被举荐,深受朝廷重用。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②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