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他和母亲挤一起,遭到拒绝。老人女儿挽着母亲往后走,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生委屈地哭道:“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事情发生后,女生、老人、女儿、铁路部门都受到了非议。

请你从女生、老人、女儿、铁路部门中任选一方,写一篇文章回应人们的非议,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答案:
动车上拒让座,错了吗? 5月3日中午D5185动车,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臵。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臵错了吗?!‛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主动让座,甚至没有被动让座,结果座位权利被道德绑架所凌辱。于是带来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是失德? 动车让座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第一,女儿没买到坐票,也是挺无奈的一件事。不过,动车不像城市的普通公交,有时坐着需要三五个小时还不止。这个时候,如果‚让座‛成风,估计道德成本就会高到吓死人。第二,坐动车不像坐公交,用网友的话说,既然没有座位,‚那你能不能买一等座?能不能买商务座?实在不行,可以坐迟一点有位臵的那趟撒‛。当然,再不济,有特殊情况,还有列车员可以寻求帮助,是不是非要挤乘客的‚座位权‛呢? 这些问题,其实不过是一个问题:道德行为,不是膜拜的‚神龛‛,应该是力所能及的温暖。几站路,让一让,又何妨?但几小时的路程,高价买的车票,也要逼着被人‚让‛,这就过了‚力所能及‛之槛,让座这种小小的美德行为,就成了成本高昂的‚义举‛。凡人可以效仿小善,英雄才会‚大义凛然‛。说起来同样是让座,但动车上的让座,显然不是人人可以轻易借鉴的‚小善‛那么简单。 动车上应该让座吗?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臵不议。这些年,为了提倡‚让座‛,大家都是蛮拼的:上世纪的时候基本是道德说教,再不行就小喇叭广播;十多年前,发现了谴责的力量,鼓动着大爷大妈们 ‚扇耳光‛、‚坐大腿‛式强行索座;再然后,地方部门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姿态,罗列出‚请‛或‚罚‛的各种强制手段,于是让座这件事,似乎从‚主动让‛成了‚必须让‛。但其实,好像也没有任何一种调查或逻辑能证明,这些年在‚让座‛上的努力,果真就多大程度推进了让座美德的蔚然成风? 拒绝和老人挤着坐动车被指责,这是道德泛化之祸。有人担心,拒绝让座,会让公德斯文扫地,会让社会风化粗鄙不堪。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动车拒让座事件后的网络调查中:一方面是九成人支持女孩的拒绝行为,另一方面是五成左右的人愿意主动或被动让座。看起来,这是很分裂的一件事,但实际上,恰恰是民意理性的彰显:在价值认同层面,民意褒扬了让座的美德行为;但在权利尊重层面,拒绝让座同样不是丑事一桩。 动车上拒让座,谈不上什么错,更犯不着之责。我们能做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能让就让,不让也请待之谦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略的操作性,都是它的特点,本篇作文 评分标准参考意见1.凡首段没有概述材料,表明自己态度者,视为‚材料滞后‛之情况,不能超过45分;2.只是在开篇出现了材料,行文中没有结合材料,材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得分不能超过45分;3.虽结合了材料,但结构层次不明晰,思路流程混乱,不能超过42分;4.行文过程分析不辩证,显得片面化、绝对化,不懂得让步说理,只是一味的指斥,得分不超过45分;5.按照材料作文的写法,没有偏离材料的内容,视为基本切题,得分在42分左右;6.只是在开头结尾结合了材料,中间内容没有关涉到材料,视为‚穿靴戴帽‛,得分不超过20分;7.行文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且有文采,书写美观、内容丰富,结构严密,说理辩证,有现实性,得分不得低于50分。 立意参考 :1.维护权利重要,爱心更重要;2.爱心不要被道德绑架。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推荐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汪国真,我就问你一句话

松宇

2015年春节前后,媒体人朱顺忠接到一个电话,号码不认得。只听电话里说:“是我,我就问你一句话。”“谁啊你?”正是工作最忙的时候,他一时没听出那是汪国真。“啊啊你赶紧说。”片刻他辨出了对方的声音,关系很熟,说话也就没有顾忌。汪国真问起制造呼格吉勒图冤案的“那几个坏蛋”是否已经受到惩处。当听到否定的答复时,汪国真骂了句“我×,妈的”,再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

这是两人的最后一次接触。

2015年4月26日凌晨,诗人汪国真去世。

接受采访时,诗人欧阳江河先强调了“对事不对人”,然后说:“汪国真写的诗全是假诗,我认为最不是诗歌的东西,而他在写,这完全是对诗歌的一种毒害。”他还提到,诗人西川根本就不愿意谈论汪国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前媒体人李旭光突发奇想,把汪国真与余秀华的诗句嫁接在一起,读上去居然毫无“违和感”。两位诗人差异极大,但在各自的年代都引发热烈关注,连引起的争论都有相似。红火过后归于平寂,几乎被公众遗忘,也许是大多数诗人的宿命。

身为八零后,李旭光在念高中时知道了汪国真,开始以为作者已经作古,后来才知道他是当代诗人。李旭光的误解并不奇怪。经历了不可思议的辉煌与失语后,汪国真在1990年代早期已逐渐离开公众的视野,成为仅存于过去的文化符号。

汪国真生于1956年,中学毕业以后先做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78年,他开始喜爱创作诗歌,据说受到了卢新华反思“文革”的小说《伤痕》的影响。陆续在《中国青年报》等受众为青年的报刊上发表诗歌后,1990年5月,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很快加印五次,印数达六十多万册。

这一年,汪国真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入十大畅销书。他后来在自己的微博上说,“文艺类独此一本。”汪国真的微博,主要成就一栏写道,他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最熟悉的当代中国诗人、书画家”。

1991年,正值盛名的汪国真去华东师范大学讲座及签名售书,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那时,刘晓晖是该校环境科学系1990级学生,她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见名人,却看到名人狼狈下台。在她的印象里,1990年代初华师大中文系有一大批诗人,比较愤世,汪国真“不入他们的诗眼”。在学生诗人们的公开批评之下,讲座最后中断,现场火药味十足,刘晓晖认为,华东师大事件应该是汪国真走下神坛的一个转折点。

数天后,上海《青年报》用一整版篇幅,刊登了那些年轻诗人的批评文章,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讨论。这些年轻人认为,生活本来冷峻而复杂,汪国真的诗歌给生活涂上了一层虚假而单一的暖色,是以取消价值判断的方式误导青年。

汪国真的走红,可以说恰逢其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说,1990年代,特别是南巡讲话之后,整个文化语境都发生了变化。“以北岛、崔健、海子等为象征人物的挑战主流的青年文化,在急剧的时代变动中骤然衰落,琼瑶、汪国真、席慕蓉热开始悄然兴起并弥漫在大学校园。”学者唐小兵在《青年:时代矛盾的橱窗》一文中总结,这时“中国向何处去”之类的大问题,就没那么受中国青年的关注了。

汪国真的诗歌通俗易懂,有自己的受众面、传播渠道,有自己的意义。汪国真的诗歌入选了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直到2009年,还有题为《汪国真你的名字就是一座指路的丰碑》的诗歌发表在杂志上。

“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写我们在大学讲堂里所讲的那种有深度、意象的东西。我们只能说那是无数种诗歌风格中的一种而已,不能说它就是诗的标准。”张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汪国真很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即便面对批评,也惯于采用自己喜爱的诗句,显示出“清者自清”的姿态。媒体批评他的诗不如海子、顾城、舒婷等诗人,汪国真回应一句话:“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这来自于他的诗歌《自爱》。有时,他面对类似的问题,会用上另一句诗:“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语

1993年,汪国真开始研习书法,欧阳询、王羲之、怀素一路练下来,还练习了毛体。据说,每天习一小时,他花了一年时间就拿得出手了,后来出去题了不少字。除了书法,汪国真还画国画,写歌词、评论,据说给四百多首唐诗谱了曲,在北京和洛阳开设工作室。2014年,他担任了广东卫视《中国大画家》节目的主持人。也就在这一年,他知道自己患了肝癌。

“他用那么美的语言(写作),最后的结尾是一句脏话。至少我觉得,这脏话更能体现他对社会事件的强烈关注。”回想起那通匆忙的电话,朱顺忠非常遗憾,也慨叹汪国真得到的脸谱化解读,“他没有不批判现实,我们不能误解一个诗人对社会发表观点的另一种思想和看法。”

朱顺忠在南京工作时,一次汪国真从外地来看他。是个夏天,他们戴着十几块钱的墨镜,坐在新街口某个过街通道的台阶上聊天。汪国真抽着烟。看着来往的娉婷女子,两人说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像一个爆竹,他有他的燃点,可能很高,但也许我恰好拿着能够点燃引信的火炬。”朱顺忠说。

最近出版的作品集《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体现了汪国真的多才多艺。除了作为主体的现代诗歌,书中还包括了汪国真的宋词、散文、绘画和书法。这本集子的销量本来已有几千册,4月27日加印一次之后,已经超过一万册。

“作为诗歌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作品集的编辑刘志宏

1.阅读文本,分别概括汪国真走红走下神坛的原因。

2.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2)“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像一个爆竹,他有他的燃点,可能很高,但也许我恰好拿着能够点燃引信的火炬。”

3.作为一篇评传,文章第一段描写王国真“骂脏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汪国真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在文章中有哪些表现?请选择一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