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儒家的诗化人生
刘少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说明了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指引我们如何修养,以达到情理兼融、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
“诗”之为教,在儒家来说,除了美的层次,显然更有伦理的意义。卡西勒在其《艺术的教育价值》中说:“美的形式是一种自由主动性的产物……”正是审美经验的这一特性才使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了特殊的位置,并使艺术成为构成文科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而人类的心智解放则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目标。
礼,是规约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规范及习俗,使人伦世界时刻处于稳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能够和谐运作。礼的内在精神就是一种理性,而人在其中的主体意义是不能忽视的。因此,礼不是僵化的形式,它可因人因时而变,以合宜为准则。人若能经常保持活泼的动力,热爱生活,而感情与理性又得到调和,依礼行事,无过无不及,这样的“礼”便不是外加的礼仪规范,而是主体确立的行为准则,自然合于法度,显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有着存在的意义。
由“诗”而“礼”的历程,就是让流荡的情绪,经理性的疏导,与客观存在重新界定意义,调和为安稳的状态、合宜的关系,以安顿生命。《礼记•经解》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意即文学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而且,文学艺术更须落实于人伦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儒家的理想。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论语•阳货》于叙述《诗》可“兴观群怨”之后会有“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说法了。
“诗”与“礼”本不是完全不相关的概念。诗,情中有理;礼,理中有情;两者都有固定的体制,也有自由的空间。因此,诗的学习,让人有机会体验自由在限制中的意义,如能将这种“创造的勇气”扩而充之,实践于礼,便能为它赋于新的精神与形式,让人随时都能合宜得体,生活更和谐快乐,达到更理想的人伦境界。而这种精神充分发挥,无形地运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创造一种“成于乐”的悠游自得的意境。孔子鉴于一般贵族过度着重礼的文饰,徒有形式而乏内容,遂把“乐”安放在“礼”之上,认定“乐”才是人格完成的境界。
孔子的诗教,最终也是一种乐教。孔子为何特别重视乐?徐复观说:“因为乐是通过感官而来的快感。通过感官以道为乐,则感官的生理作用,不仅不会与心志所追求的道,发生摩擦;并且感官的生理作用,它已完全与道相融,转而成为支持道的具体力量。此时的人格世界,是安和而充实发扬的世界。”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兼融了艺术和道德的范畴,是形式与精神合一,美与善(仁的精神)相通所达到的“和”的境界。
儒家这种将生命的学问融入生活实践中所体验的美感,是诗乐合一的美善之境。一切的修为,是以得到心灵的快乐自在为宗旨,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意谓我们的行为都切情合理,适性顺心,突破了现实环境的限制,也超越了气质生命的局限,精神自由无拘束,落实为一种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那就是真正的人间乐事。
(选择2016年4月20日《新世纪图书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艺术与人生关系密切,儒家指导我们将生命的学问融入生活实践,达到情理兼容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
B.审美体验的伦理特性使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特殊位置,并使其成为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C.文学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文学艺术须落实于人伦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儒家的思想。
D.充分发挥自由的精神无形的运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创造一种“成于乐”的悠游自得的意境。
2.下列有关作者对“诗”与“礼”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是人文世界处于稳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能够和谐运作,其精神核心就是一种理性。
B.师德学习,让人有机会体验自由的意义,在礼中实践赋予它新的精神与形式,达到更理想的人伦境界。
C.由“诗”而“礼”,是让流荡的情绪,经理性的疏导,达到调和安稳的状态和宜的关系的目的。
D.礼可因人因时而变,以合宜为准则,礼不是僵化的形式,因为人在其中的主体意识不能忽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与“礼”是完全相关的概念,二者统一于情于理中,都有固定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
B.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兼顾了艺术和道德的范畴,是形式与精神的合一,是善与美的相通。
C.人们应该经常保持活泼的动力,热爱生活是感情与理性得到调和,做到既不越礼又不失礼。
D.我们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精神无拘束,拥有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是真正的人间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