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余华《黄昏里的男孩》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孙福的卖水果人,看到一个满脸灰尘、饥肠辘辘的男孩儿向他要一个苹果充饥,他像赶苍蝇一样,将小男孩赶走;后来男孩偷吃了一个苹果,孙福追到了男孩,不仅将苹果丢掉了,而且还依照地方传统将小孩的一根手指打断,并将他绑住,命令男孩子看到人就大喊“我是小偷”。 孙福说:“自己很善良,如果严格按照本地规矩,那是哪只手偷就断掉哪只手,自己这样做只不过略施薄惩,救了孩子。”确实,在男孩子叫了一天“我是小偷”后,孙福将他放走了。

面对这样的一段文字,会触发你怎样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拒绝冷漠 冷漠是掩藏内心深处的腐朽,它悄无声息的吞噬着心,吞噬着人的灵魂。冷漠比死亡更可怕,死亡仅仅只拿走了人的生命,而冷漠却吞掉了人的思想与灵魂。 一个叫孙福的卖水果人,面对一个满脸灰尘、饥肠辘辘的男孩儿偷吃了一个苹果残忍的将小孩的一根手指打断,并将他绑住,命令男孩子看到人就大喊“我是小偷”。,在男孩子叫了一天“我是小偷”后,孙福将他放走了。面对这个故事,只感到冷漠。冷漠从天空飘过,天空变成黯然,冷漠将世界变成灰色,没有丑与美,善与恶;没有了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没有了愉悦,也没有了烦躁。人们没有了情感,也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灵魂! 有人说世界末日降临时,死神会光顾人间,将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带进地狱,那时会火山喷发、江河断流、电闪雷鸣,海水淹没大地,天地相接重归混沌。可我却认为这好得多,因为死神带走生灵时也带走了冷漠。我们至少可以在末日之前品尝人生百味。而如果冷漠降临,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生命依然在,但只是一具皮囊而已。冷漠抽掉了思想与灵魂,人世间不会再有闪光!哪怕一星烛光都不复存在。太阳光洒落却不见一丝温暖。这个世界似一潭死水,恶臭无比。 冷漠将世界变成昏暗,而热情就像是黑夜里的一道闪电,劈开了天地,孕育出生命。热情像一阵轻柔而温暖的风,携带着灵魂的种子,将其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冷漠是魔鬼,而热情则是天使。魔鬼总是千方百计引诱你落入迷惘,天使却始终挥舞着神杖,死神则是战争的渔利者,一旦你倾向冷漠就会被抓入魔爪。 佛山两岁女孩小悦悦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她才来到两年的人间。两辆车毫无人性的从幼小的身体上辗过,十八个路人匆匆从血肉模糊的肉体旁经过,却没能留住一个人的脚步,没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社会如此冷漠如此麻木,冷麻麻木到了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人们的良知呢?人们的同情心呢?人们的道德底线呢?人们的是非标准呢?在这个被金钱占据,被利益熏心,被权势玩弄,是非黑白统统都颠倒了的时代,还能指望什么呢? 这是一个奇怪畸形的社会,我们最初的良知被人无情的出卖了,我们仅有的悲悯被人玩弄了,我们本已薄弱的信仰被人践踏了。我们同情街上的乞丐,好心的施舍一元两元钱,但最终我们知道,我们受骗了,那些乞丐乞讨只是在完成他们的工作,或许他们中间有些人比我们还富裕;我们好心的帮助被车撞到的人,可是这样的好心有可能会让你背上一辈子都甩脱不掉的麻烦;国家遭受灾难,人民遭受痛苦,我们热血沸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是炫富的郭美美却使我们最后的一点信念都摧毁的一干二净……我们该相信谁?我们该信仰什么? 我们指责人世的炎凉吗?我们指责人们的冷漠吗?我们指责人群的麻木吗?问题是光指责有用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故事性材料作文。材料里既有故事结局,又有感情倾向的词句,比如材料中的“在男孩子叫了一天‘我是小偷’后,孙福将他放走了”“ 自己很善良”这是故事类材料作文中审题较为容易的一种。因为通过这两个方面就能既看出材料的主旨,又看明白命题人意图,立意较为简单。参考立意:1.关爱2.被爱遗忘的角落3.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4.和冷漠说再见5.拒绝冷漠,接受关爱6.拥抱需要拥抱的人7让世界充满爱.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材料中“在男孩子叫了一天‘我是小偷’后,孙福将他放走了”“ 自己很善良”。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例如材料中的叫孙福的卖水果人,作者认为他的行为不是“善良”而是残忍的,他是一个冷漠的人。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