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央出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公款宴请少了,扎堆送礼也有收敛。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颇        :不就是吃点、喝点、收点吗?何必小题大做。

②习主席展开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集中阐述了中国发展理念,展示了中国的发展成就。“中国红”成为近期全球外事活动上最靓丽的色调,让世界画卷更      

③一个已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感到知识不够用,再报班学习新技术,这本      ,但此报道中的主人翁“乔东”冠以“人民大学毕业生”,就显得格外吸人眼球。

A.不以为然    绚丽多彩     无可厚非

B.不以为意    多姿多彩     无可厚非

C.不以为然    绚丽多彩     无可非议

D.不以为意    多姿多彩     无可非议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结合语境,第一句应选“不以为然”。“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结合语境,第二句应选“绚丽多彩”。“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第三句应选“无可非议”才合适。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比如本题小题③是写对被冠以“人民大学毕业生”某大学生工作后报班学习新技术的行为的看法,故应填“无可非议”。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汪道涵多维多彩的情感世界

孟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因提纲极具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他的一生,爱国爱家,心系故土家园,情牵海峡两岸……

汪道涵,191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嘉山县现明光市明光镇,原名汪导淮。其父汪雨相是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思想进步、开明、为人正直,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

汪道涵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创办的明光小学和初中读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昂,汪道涵和同学秦其谷、李正恩等十几名青年学生上街进行了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正值学校放暑假返乡的汪道涵与数名有志青年商议,很快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同时还决定创办《抗日快报》,报道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80年后汪道涵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汪道涵卸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年逾古稀的他在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逐渐淡出中国政坛。

然而,在海峡彼岸发生的事,却促使汪道涵在垂暮之年重新活跃于政治舞台。

那是在1990年10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长,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内地理所当然作出回应,建立相应的组织,以促进两岸交流。于是,在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这时,中国内地遴选一位能与辜振甫旗鼓相当者来提纲“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重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首先想到的便是汪道涵,汪道涵堪称最佳人选,义不容辞。

于是,晚年的汪道涵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以76岁高龄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受到举世瞩目。他务实、理性、勇敢,先行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他说:要多多出台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不管台湾是谁执政,我们是对全体台湾人民的,要主动释放善意。

已经76岁的汪道涵和74岁的辜振甫,双双成为两岸和谈第一对手。1993年4月27日至28日,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及双方会务诸问题进行了磋商。

备受世人瞩目的“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第一次晤谈。随后在1998年10月,二老又在上海会晤,进一步商谈有关事宜。

汪道涵在处理台湾事务之中,思想活跃,善于异中求同。两岸争议的焦点乃“一个中国”。汪道涵为求双方能够对“一个中国”取得共识,曾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新的解释:向来,大陆方面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方面则以为“一个中国”的中国指中华民国,而汪道涵则提出,“一个中国”的中国,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亦非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同属一个中国!

无奈好事多磨。随着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崛起,原定汪道涵访台化为泡影,“汪辜会谈”无法继续。

(选自《世纪采风》,有删节)

材料链接

他深情地说:“故乡总是令人回忆的,故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缅想之中。在报章杂志和安徽来人中了解一二,便感欣慰。”繁忙的工作没有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人民政协报·汪道涵的故乡情》

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一身笔挺的西装,印发光亮整齐,有着学者睿智的风度,虽然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汪道涵的父亲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对汪道涵有较大的影响,选他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和他这个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B.抗日战争期间汪道涵参加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到街头和乡村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C.汪道涵先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一生活跃于中国政坛。

D.1990年10月,“海峡交流基金会”宣告成立,中国内地由汪道涵负责组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促进两岸交流。

E.汪道涵晚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文章正文部分以此为重点又选取了其他的有代表性的事件突出汪道涵的伟大人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3.汪道涵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作出卓越贡献,请简要概括。

4.有人评价汪道涵“言行乃同侪之表率,品德为晚辈所景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刘震云

我便想去碰碰运气。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识。于是谈各人复习的动机,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拉扯着两孩子,上个什么学?可看到地方上凤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做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豫北土话,形容极矮的人说,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贼死!最后轮到我,我说,一无所有,才来复习。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扭的砖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入。大家发现是坐在后边的“磨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走了。教室炸了窝。有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 上认真学习。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的书凝神细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就这一个是好学生。

河边落日将尽,一小束水流,被晚霞染得血红,一声不响慢慢淌着远处河滩上,有一农家姑娘在用筢子收草。只见那收草姑娘已将一大堆干草收起。这姑娘竟是课堂上那独自埋头背书的女同学李爱莲。我问为什么割草,她脸蛋通 红,说家中困难,爹多病,下有两弟一妹,只好割草卖钱,维持学业。我叹息一声,说不容易。她看我一眼,说:“现在好多着呢。以前家里更不容易。记得有一年,我才十玉,跟爹到焦作拉煤。那是年关,到了焦作,车胎放了炮,等找人修好车,已是半夜。我们父女在路上拉车,听到附近村里人放炮过年,心里真不是滋 味。现在又来上学,总得好好用心,才对得起大人……”

后来我和李爱莲同桌。我给她讲当兵时在部队里如何喂猪,她给我讲小时候自己爬榆树,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妈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酒,喝醉酒就打人。

春天了。柳树吐米芽了。一天晚饭,我在教室吃,李爱莲悄悄推给我一个碗。我低头一看,是几个菜团子,嫩柳叶蒸做的。我感激地看她一眼,急忙尝了尝。竞觉山珍海味一般。

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 瘦得皮包骨头的“磨桌”,突然脸蛋红扑扑的。这秘密终于被我发现了。我到厕所解手,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幼蝉。“磨桌”盯着那火,蛮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我眼中涌出了泪,上前拉住他,犹如拉住自己的亲兄弟:“磨桌,咱们回去吧。”

“五一”了,学校要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慷慨地各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我端菜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在课桌前埋头趴着,也不动弹。我猜想她经济又犯紧张,便将那菜吃了两口,推给了她。地抬头看看我,眼圈红了,将那菜接了过去。我既是感动,又有些难过,还无端生出些崇高和想保护谁的念头,眼中涌泪,扭身出了教室。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我爹送来馍,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我说:“来回要走一百八十里呢!”

第二天早晨,爹从县城回来了。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泅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高考结束了。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化却大大变了样。我想起李爱莲,忙问:“李爱莲爹的病怎么样了?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出嫁啦!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要活的,一到新乡就大吐血。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刀就活不了命。一家人急得什么似的。钱哪里借得来?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他,他就出医疗费。你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

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由一些小故事连缀而成,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将那一段生活、那一群人物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B王全年龄较大,因对地方官的不满而决定参加高考,以求将来做官可以整治这些让他痛恨的地方官,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C小说以顺叙的手法记述了“我”参加高考的过程,虽然叙事平淡,但真实而感人,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

D小说结尾一段写“我”不敢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子弟,这其实是表示“我”不敢忘记自己是如何从穷人堆里挣扎出来的。

E沈从文的《边城》和刘震云的《塔铺》都把目光投向乡村,都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塔边的凄美故事,歌颂了人性的纯真。

2.小说中两处画线部分写景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李爱莲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写“我”流泪,每次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汉阳太守,,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1.对文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贬,即贬官。古代对官员的升降有其特定的称呼,表示升职的有“授”“拜”、“除”等,表示降职的有“贬”“谪”“左迁”“黜”等。

B.卒:古代称天子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称士死为“不禄”,称百姓死为“死”,称刑徒死为“崩殂”。

C.天宝,是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的实行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D.赞: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这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一样的。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嗣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担任代州别驾时,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担心他作战勇猛过早失去他,建议皇帝将其召回。

B.对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顾虑,向皇帝建言等时机成熟再来夺取。皇帝不听劝谏,下诏书让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

C.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王忠嗣识破其阴谋,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机诬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2)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