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山东省发行了以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该彩票选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八句名言作为奖符,对应彩票的八个奖级,是中国第一款以孔子和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即开型彩票。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被出卖的孔子 电影《孔子》票房正创佳绩之时,“孔子彩票”又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如果说这样的举动还不算是在“消遣孔子”的话,那么试想若“孔子彩票”被日本、韩国发行,国人又会有多么激烈的反应呢?幸好,这次出卖孔子的不是“外邦人”,而是山东省福利彩票中心——这想必孔子在焚书坑儒、十年批斗之后也没有料到吧? 我们消遣孔子,表面上说在弘扬传统文化,然而谁又能否认我们在购买彩票甚至是同意彩票上市的时候其实是在消费经典呢?文化和金钱本不对立,然而讽刺的是我们的文化需要用博彩去推广,我们的博彩又需要用《论语》去推动。博彩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多数购买彩票的民众关注的是奖金的数额,而并不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开奖。人们看到“谢谢参与”时并不是因为没有学习到“有朋自远方来”而失落,反而是因为没有得到从天而降的人民币而黯然神伤。因此,孔子彩票显然不符合其推广的理由以及其想打造的“文化效应”。 给博彩一个高尚的理由其实才是发行这款创新彩票的独到之处。然而我敢肯定,那八个奖符中定没有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句。博彩,谁是冲着文化而去的呢?还不是为了自己那投机取巧的消遣心理,为了那看似容易得到的、不费脑力体力的利益嘛?那么,卖彩票和买彩票的人即都是“喻于利”,都是在所谓“传承经典”的同时狠狠地当了一回“小人”。也不知这彩票发行后我们到底该购买这彩票去当小人,还是该因这彩票感悟《论语》从而放弃求利、抵制这彩票来当君子。 为了钱出卖自己的文化着实说得有些绝对了,但不可否认,当下借文化之名敛财的现象早就一发不可收拾。红楼选秀出卖了《红楼梦》,干脆面中不符史实的三国形象出卖了《三国志》,网络游戏更是接连出卖了《西游记》、《水浒传》,人们抱着“大话”“水煮”的心理一探究竟,直到如今人们甚至更加直白地借论语奖符之名去吸引国民去当孔子所不屑的“小人”——这一切都还是当初弘扬文化的初衷所期翼的吗?这一切都还不是以利益收场,靠文化吸金,模糊了演义与史实之界限,模糊了商业营销与精神信仰之界限的愚昧。更严重地说,是一种模糊了消遣与敬畏之界限的缺失啊。 文化经典可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遍布大街小巷,也可以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然而,只希望我们并不是因为它们背后的金钱和虚构而津津乐道,而是因为它们真正浸入我们的精神世界,能够随时随地被人们想起并予我们智慧的道理和健康的心态。作为被国人称为“缺失信仰一代”的90后中一员,我又可否有资格问—— 是谁出卖了孔子们?又是谁让我们“缺失了信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引申性材料作文题。针对“山东省发行了以孔子为主题的即开型福利彩票”。表面上看在弘扬传统文化,然而谁又能否认我们在购买彩票甚至是同意彩票上市的时候其实是在消费经典呢?文化和金钱本不对立,然而讽刺的是我们的文化需要用博彩去推广,我们的博彩又需要用《论语》去推动。博彩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多数购买彩票的民众关注的是奖金的数额,而并不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开奖。引申性的材料作文不要轻易以材料本身就事论事,要想作文深刻新颖,就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就要从材料类比中引申开去,把写作视角转向人与社会关系,多关注社会中的人、人际关系、社会发展规则、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主流价值、时代精神风貌等内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有见地,才会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也才会得到好分数。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阐释的意思为“发行以孔子为主题的彩票是否弘扬传统文化”。题目表现出一种辩证的思维的观点,“表面和真正的意图”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写作时要从“表面”和“内里”两个方面分析拥有,然后从什么是真正的拥有,怎样做到真正的拥有的角度进行分析行文,注意要对材料进行引申,不要就材料论材料,在材料中徘徊。假如能从材料类比联想到社会与人生层面,立意的角度就会宽、多,且新、深。如引申到人的个性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都扮演一个角色,但我们要思考:我们真正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吗?如果我们总是在什么文化都接受,比如外国的情人节、圣诞节过得很快乐,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显得异常冷清。没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总是为外来的传统左右,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只是没有归属感的彷徨者。所以我们在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时,更要拥有内心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但又与材料主旨“表面弘扬和真正享有”构成类比关系,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论据的选取和观点真正的吻合,能够真正的说明观点。没有牵强的痕迹。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