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景公召而     数:责备

B.而君反以     罪:以……为罪

C.仓库少         内:通“纳”,交纳

D.寡人不复焉     与:给予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④      D.②③⑤

3.下面对短文画横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B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C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D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4.请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①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②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答案:
1.D 2.B 3.D 4.① 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 ②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与,意为“参与、干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与”前面连接的词是“不复”,前面句子是“东阿者子之东阿也”,解释为“给予”显然不当,可以判断选项错误。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如此题“与”就用现在的意思“参与”解释,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题干中“正确做法”是筛选的标准。①不是晏子的做法,而是请求。③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④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⑥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所以只有②和⑤正确。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晏子”,筛选条件是“治理东阿正确做法”,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不是晏子的做法,而是请求。③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④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⑥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②和⑤是晏子治理东阿的正确做法。所以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景公”“子”“东阿”“寡人”;谓语动词:“拜”“谢”“治”“与”;曰后要断开。判断句“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比如本语段中指景公向晏子道歉并在治理东阿问题上的态度。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是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二是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三是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词、动词以及特殊句式断句。比如本题就是借助名词和谓语动词来断句的。 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而——才,省略句“而使治东阿”省略的“之”翻译时要补出。(2)乞骸骨——告老还乡,愿——希望。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此解释,了解了这一用法,才不至于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而”“愿”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②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③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④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⑨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⑩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⑾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直诸枉            错:通“措”,安置。

B伊尹,不仁者远矣    举:选拔人才

C造次必于是            造次:做了错事

D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选出横线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尧舜犹病诸         知我者天乎

B己欲立立人         色取仁行违

C不如丘好学也       我非生而知

D其道得之         求之者也

3. 选出句式特点与“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致的一组是(     )

A富哉言乎                    B选于众

C德之不修                    D事其大夫之贤者

4.选出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组   

A孔子认为所谓的仁人,就是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想要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B孔子认为,真正的通达的人,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察觉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C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东西,贫贱是人人都想要摆脱的东西,但一定要以不违背仁德的方法去实现。

D孔子认为,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不应该埋怨上天,不应该责怪别人,而是应该向下学习礼乐,向上通达天命。

5.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说意境

叶朗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