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②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_。

③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A.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B.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要解答此题,需要首先理解成语的意义,也需要结合语境,看语境中是否有适合成语的对象、褒贬等。“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本体结合词义解释,联系语境,不难得出答案为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目,需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即可。1.辨语义。对熟语尤其是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许多成语都有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2.辨色彩。不同的成语、熟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辨析时应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3.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对象,熟语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4.辨微殊。有些熟语由于读音、词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容易混淆,要注意辨别熟语的细微差别。5.辨语境。有些成语有两用现象,或同时兼有两个不相同的意义,或褒贬色彩因意义有别而分别具备,若做题时凭习惯和感觉去评判,往往会令人大跌眼镜。6.辨语法功能。熟语的使用,还应注意熟语的语法功能,习惯用法,否则会造成搭配不当,或者重复累赘,或者否定失当等等。本题选项中的几个成语都是近义成语,只要理解词义,再结合语境即可得出答案。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丁西林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14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由英国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当时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动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客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自己的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一位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他作为一位戏剧作家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犬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还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了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也以幽默俏皮为人称道,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来源:学科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杨伯峻《论语译注》)

②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③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他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西林的喜剧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水准,是因为他喜欢用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自己

的主题。

B.丁西林的喜剧创作凭借对逻辑关系的熟练掌握,自如玩弄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化解

了矛盾,产生了独特的喜剧效果。

C.作为一名科学家,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渗透在了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之中,从而使他的生活具有了一种别样的色彩。

D.丁西林在北大担任物理系主任近十年间,广纳人才、整订术语,树立起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风,对编写讲义进行改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E.丁西林创作喜剧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寻找素材,注重情节的设置,认为创作者对喜剧的感受应该是理性的。

2.作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丁西林的身上有哪些“君子”品格?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3.丁西林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他的喜剧创作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君子不器”,作为杰出的物理学家的丁西林,同时又是出色的喜剧作家,结合全文,谈谈丁西林能成为剧作家的内在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清汤面  

刘庆邦

向秀玉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她只要目光一扫,就把隐藏在煤块中的矸石捕捉到了。上班期间,向秀玉心在眼上,眼在手上,心到眼到,眼到手到,是一个敬业的、称职的拣矸工。

她上的是白天班。上班时她会带半饭盒剩饭,或带一个馒头,趁皮带有时空转,她就抓空子吃一点。渴了,她拿起矿泉水瓶子,对着瓶口喝一气水。矿泉水瓶子是她拣来的,里边装的是她自己烧开后又放凉的白开水。

她自己吃饭可以凑合,问题是,女儿喜莲中午怎么吃饭呢?喜莲在矿上的学校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

向秀玉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还说最好去杨旗阿姨的小饭店买一碗清汤面吃,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3块钱。

中午放学后,喜莲去买清汤面。杨阿姨一见喜莲,样子有些欣喜,说:“这不是喜莲嘛,我的孩子!”喜莲还没说话,杨阿姨就指了一个座位,让喜莲坐下。

喜莲掏出3块钱,递向阿姨,说:“杨阿姨,给你钱。”

杨阿姨没有接钱,说:“钱你先拿着,等吃了面再给钱。”

喜莲看见了,杨阿姨身边案板上放的面不是机器轧的面,也不是手擀面,而是一大块和好醒好的面坨子。杨阿姨揪下一块面,在案板上搓巴搓巴,搓成一根圆圆的面棍,双手就开始抻面。杨阿姨抻面抻得很熟练,也很好看,她张着双臂,一折一抻,一折一抻,面就抻细了。当把面抻得像粉丝一样,杨阿姨就把细丝面下到锅里去了。杨阿姨备有两口锅,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大锅稀饭小锅面,是说大锅熬稀饭好喝,小锅下面条好吃。杨阿姨的大锅里熬的却不是稀饭,是棒骨汤。棒骨汤一直滚得咕咕嘟嘟,需要下面时,杨阿姨把汤舀到小锅里,用小锅下面。面里不放肉,也不放什么菜,起锅时只放一点芝麻油腌制的葱花。别看汤是清汤,味道却十分鲜美。

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喜莲付给杨阿姨钱时,不料杨阿姨说:“阿姨不收你的钱,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

喜莲说:“那不行,我妈知道了会吵我的。”

杨阿姨说:“你这孩子,回家别跟你妈说嘛。好了,吃饱了就回家吧,别耽误上学。”

妈妈下班,喜莲就把事对妈妈说了。她心里一沉,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自从孩子的爸爸在井下的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中秋节还没到,张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说儿子给他买的月饼他吃不完,就请她和喜莲帮帮忙,把月饼消灭掉吧。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说布衫和裤子是她孙女穿过的旧衣服,如今孙女长高了,衣服穿不着了,就送给喜莲穿吧。她一看,哪是旧衣服,分明是刚从商场买回的新衣服。她本来没有工作,矿上为了照顾她们家的生活,就在装煤楼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不用说,喜莲去杨旗的面馆吃面,杨旗不收喜莲的钱,也是这个意思。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向秀玉又拿出3块钱,口气严肃地对女儿说:“你明天中午再去吃饭,一定要把这6块钱一块儿交给杨阿姨。” 

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

向秀玉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好了,别哭了,擦擦泪,写作业去吧,我去找你杨阿姨。”

向秀玉重新梳了头,洗了脸,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她对着镜子,还把项链戴上了。丈夫曾是矿上的劳动模范,有一年矿上组织劳动模范到海滨疗养,丈夫回来时就给她买了这串项链。项链是用珍珠串成的,每一粒珍珠都闪耀着晶莹的光辉。

来到杨旗的面馆,向秀玉见杨旗一个人忙上忙下,就先替杨旗收拾碗筷,擦桌子。

把一批碗筷洗干净,她才把6块钱掏出来,说:“这是我女儿这两天在这里吃饭的钱,请杨姐收下。”

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

向秀玉说:“杨姐你得理解我,我不能让孩子惯下毛病。”

杨旗说:“自家孩子在这里吃碗面条,我让孩子花钱,我还有一点人心吗!别的我不说,谁让咱姐妹是一样的命呢!”

当着饭馆那么多人,向秀玉没让杨姐说下去。杨姐的丈夫和向秀玉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遇难的,那场事故死了50多人。提起那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向秀玉担心,她们都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向秀玉硬起心肠,把钱放在杨姐面前的灶台上,说:“杨姐,孩子的路还长,我不能跟她一辈子。我想让她从小就能够自强,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这6块钱,你一定得收下。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

杨旗只得妥协。

喜莲再去清汤面馆吃饭时,杨阿姨倒是没有拒绝收她的钱,但她给喜莲下面时,另外加了一个荷包蛋,喜莲知道杨阿姨是额外照顾她,说:“杨阿姨,我不爱吃鸡蛋。”

杨阿姨走过来小声对她说:“傻孩子,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鸡蛋会增加营养。赶快吃了吧。”

喜莲把面条吃完了,把清汤喝干净了,独独把荷包蛋留在了碗里。

晚上见到妈妈,喜莲对妈妈说:“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

妈妈问:你吃了吗?

喜莲说:“没吃。别人碗里都没有荷包蛋,只有我自己碗里有荷包蛋,我不能吃。”

妈妈有些感动。

喜莲提出,她明天中午不去杨姨的面馆吃饭了。

妈妈同意了。

一天晚上,杨旗找到向秀玉家里来了。

杨旗说:“还是让孩子到我那里吃饭吧,我不少收孩子一分钱还不行吗?我再也不给孩子碗里打鸡蛋了还不行吗!孩子再不去我那里吃饭,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面馆就停办了。”

向秀玉问:“这话怎么说的,有谁为难你了吗?”

杨旗说:“不是有谁为难我,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她一开始每天和10斤面,不够卖。后来每天和30斤面,还是不够卖。现在她才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馆吃饭,不是因为清汤面有多好吃,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杨旗说:“再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

向秀玉没有说话,她一手捂嘴,转过脸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杨旗说:“秀玉,我的面馆不能再开了,你跟矿上装煤楼的领导说说,我跟你一块儿去拣矸石得了。”

向秀玉轻轻摇摇头,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题目“清汤面”,含义丰富,既指人物之“清”,小说主人公美好淳厚的人性,也指社会环境之“清”,整个社会清廉清正、风清弊绝。

B.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清节,语言也平淡自然,却通过围绕清汤面发生的故事,让人看到生命之花在承受苦难过程中依然会灿烂地绽放。

C.杨旗和向秀玉都是遇难矿工家属,共同的境遇使她们同病相怜,所以当喜莲去杨旗的小饭店买清汤面时,杨旗坚决不肯收她的钱。

D.杨旗给喜莲加了一个荷包蛋,但因为不喜欢吃鸡蛋,喜莲还是拒绝了杨旗的好意,这说明喜莲虽然懂事,不过处理事情还有不妥之处。

E.小说中介绍项链的来历,是插叙的手法,表明向秀玉对这件事的重视,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人性的温馨以及对劳动者的赞美的感情。

2.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杨旗做清汤面的过程?请简要分析。

3.向秀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清汤面”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考虑。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遂成大学。

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羽。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修法度,勤劳公家,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事发觉,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           令闻:美好的名声

B.数上疏陈便宜                     便宜: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C.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     上报:皇上回复

D.风雨不时                         不时:经常(发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B.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C.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D.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3.下列对文中划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意为“征召”。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建昭”是汉元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武帝,年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勤奋好学,才智过人。他曾经在墙壁上凿窟窿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来照明读书,长安令杨兴在向乐陵侯史高进言时高度评价了匡衡才能智慧。

B.匡衡论事得当、甚合帝意。元帝曾询问日食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读了很高兴,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C.匡衡畏惧石显,不敢违逆。直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

D.匡衡受到弹劾,羞惭恐惧。司隶校尉王尊弹劾匡衡犯下了不守臣道的重罪,虽然成帝刚刚即位,对匡衡慰勉优待,但群臣大都是王尊的同党,匡衡内心忐忑不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

(2)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