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想,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1.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2.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

3.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有些信件给父母带去了经济和心理的压力,父母给予的温暖和支持值得作者感怀。 2.(1)书信给予了作者勇气,并激发了作者对外界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2)书信成为作者向父母求救的工具,使他温暖、让他感激;(3)书信维系了作者和恋人间的关系,是他情感的分享和寄托。3.(1)通过叶兆言的信表现其谦逊和书香气以及作者的感动,突出书信的高贵;(2)和前文所写手机流行、书信不再的现象形成对比;(3)收束全文,深化主旨,突出对书信的尊重和怀念,显得韵味悠长,发人深思。 4.(1)化用李清照的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显得典雅;(2)运用问句,预示当下书信作为交流媒介的衰退;(3)表达作者对书信的期盼和怀念,点明文章主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思考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出发。本题解答时应从内容上考虑。结合本句所在语段第3段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我写信要钱给父母带来压力;二是父母给我钱带来温暖。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应注意题干要求根据第2.3.4段慨括段意思可得出答案。第2段中“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想象”;第3段中“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第4段中“它让我们分享喜悦,共渡难关”;这些语句可以得出书信对作者的意义。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表哥的信给了我勇敢,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象,有了理想,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给父母的信,是催款单。我的父母却都困难的挤出钱给我,让我读书,我有才了今天。恋爱期间,书信维系了我和恋人的关系,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化用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显得典雅、有文采;引起下文、点明主题,表达对书信的怀念;书信中在交流中地位逐渐衰弱。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2.不能直接作为“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的论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的倾向。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

C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D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容易产生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藐视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烈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