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B.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具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C.苏轼与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D.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突出成就,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C项,应为“其父苏洵、其弟苏辙”。所以选C。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考查古代诗歌作家的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当代李清照”-----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的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2.沈祖棻的爱国精神在文中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简要分析。

3.沈祖棻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比较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刘建超

将军参军时,还不满14岁。

团长摸摸将军大大的脑瓜壳,又捏捏他细瘦的胳膊,说,还没有三八大盖高呢,去卫生队吧。

他撅着嘴说,我要上前线杀鬼子,为我爹娘报仇。

团长说,救治伤员也是为了打鬼子。去,执行命令。

将军被送到了卫生队,队长拍拍将军的肩膀,去吧,帮护士洗绷带。

将军涨红了脸,我要杀鬼子,我不洗破布。

队长瞪着眼,还反了你了,洗不好绷带,你就给我滚蛋。

将军跟在护士后面,到河边浣洗绷带。看着清清河水被绷带染红,将军想起了爹娘倒在鬼子的刺刀下,鲜血染红了全身。将军就坐在河边哭,嘴里不住地嘟囔着,我要杀鬼子,我要报仇。

卫生队组织拔河比赛,将军兴奋地找这个寻那个,没有一个队要他。队长拍着他的肩膀,去,到护士队。

将军和女护士组成了一个队,尽管他憋红了脸用足了劲,护士队还是一输再输垫底,听着大家起哄,他气得掉眼泪。

有一场硬仗就要打响,卫生队加紧培训准备,将军满脑子想的都是杀鬼子报仇,队长讲的战地抢救包扎知识他根本听不进去。

反围剿战斗打得艰苦,将军的团担负着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刚在救护队学习了几天的将军也跟着上了战场。敌机狂轰滥炸,炮声震耳欲聋,每打退敌人的一次攻击,部队就有伤亡。山头被削矮了几尺,阵地被硝烟战火啃得寸草不生,部队伤亡惨重。

鬼子又一波炮弹狂虐,炮弹炸中了指挥部,弹片划伤了团长的肚子,肠子流出体外,鲜血染红衣裳。

断了一条胳膊的营长冲将军直喊,快给团长包扎。

将军不知所措,两手捧着团长散着热气的肠子,哭着喊着,我不会,我不行啊,团长,团长!

团长睁开眼睛,看着孩子样的将军,说,哭哭啼啼个啥?老子还没死。记住了,以后好好学,当个好医生,不然我到了阴曹地府也饶不了你。

团长把肠子塞进肚子,扎上绷带。说,我们已经完成了阻击任务,一连随我留下掩护,一营长带领部队立即撤退。这是命令!

那场战斗,将军终身难忘。

从战火硝烟中走向和平年代,将军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他奉命筹建医学院校,成为医学院的首任院长。

将军每年都会去老团长的坟前坐一坐,静静的想一想。点一支烟,敬一杯酒,说说从死亡线上挽回生命的喜悦欣慰,聊聊回天无力生命逝去的无奈焦灼。

那年老营长重病去世,将军觉得这是个很特殊的病例,建议家属给遗体做个病理解剖,查明病因的实象。老营长的儿子解放不同意,人都死了,查明病因对死人有什么意义?我不能让故去的父亲再开胸剖腹给你们做实验。有本事等自己去世了让人解剖。

将军无语,两行泪在脸上流淌。在将军的额头刻下年轮的是风雨的刀;染白将军如漆黑发的是岁月的霜。

堆满各类抢救器材的病房,弥留之际的将军,握住夫人的手,哆嗦的嘴唇张开又合,合了又张。夫人平静地对围在病床边的人说,首长说他去世后,遗体捐给学院,制作成骨骼标本,留以教学用。

屋里的空气霎那间凝固了一般,没有一丝的声响,将军的女儿哭喊着扑到爸爸的身上,抱紧爸爸瘦弱的身体。

将军吃力地抬起手,抹去女儿脸上的泪水,对身边的院长解放说,你要好好待我的女儿。我要你亲手制作标本,这是我最后的请求。

将军的遗像旁,女儿的泪水还在雨珠般的划落,爸爸,你戎马一生,披肝沥胆,枪林弹雨里抢救战友,和平年代里救死扶伤,你是将军,你是教授,你是专家,你更是我的爸爸。    我不能也不忍心让你去世后,还被抽筋剥皮,还被强酸腐蚀,变成一副供人观赏的骨架。解放搂紧将军的女儿。

解放带领技工一起对将军的遗体酸腐、消毒、冲洗、漂白、风干、粘合、定型,206块遗骨组合成一幅无色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座立体的雕像。

将军的骨骼呈站立姿势,右手搭在胸前,两个大孔的头颅望着前方,微张的下颚仿佛有许多话要讲,骨骼的基座上刻着一句将军的遗言:让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

解放挽着将军女儿的手,伫立在骨骼标本前。解放说,爸,您的骨骼越来越高大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将军为父母报仇心切,再加上羞与女护士为伍,所以在卫生队培训中心不在焉,根本没有学到任何战地抢救包扎知识。

B.在拔河赛中将军受歧视没有一个队要他,所在的护士队又成绩垫底,他因为这两个原因气得掉泪,说明他自尊心和好胜心强。

C.将军每年都去老团长的坟前坐一坐,既是对首长的祭奠和告慰,也可以借此机会反思自己的工作,获得内心宁静。

D.解放囿于传统观念拒绝对父亲进行解剖,让医学界错失了一次病理研究的大好机会,将军为此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E.小说从将军参军始,到将军为医学奉献骨骼终;从“细瘦的胳膊”始,到 “骨骼越来越高大”终,看似随意,实则别具匠心。

2.小说题为“将军骼”有哪些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塑造“解放”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重点讲述了将军捐献遗体制作骨骼标本的故事,为什么之前用一半的篇幅讲述将军参军和参加第一次战斗的情景?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