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谈月亮

茅盾

①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跟月亮的感情很不好。我也在月亮底下走过,我只觉得那月亮的冷森森的白光,反而把凹凸不平的地面幻化为一片模糊虚伪的光滑,引人去上当;我只觉得那月亮的好像温情似的淡光,反而把黑暗潜藏着的一切丑相幻化为神秘的美,叫人忘记了提防。

②月亮是一个大骗子,我这样想。我也曾对着弯弯的新月仔细看望。我从没觉得这残缺的一钩儿有什么美;我也照着“诗人”们的说法,把这弯弯的月牙儿比作美人的眉毛,可是愈比愈不像,我倒看出来,这一钩的冷光正好像是一把磨的锋快的杀人的钢刀。

③曾经有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饭碗口”,是我说的。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我觉得失败了,跑回家去问我的祖父。仰起头来望着月亮,我的祖父摸着胡子笑着说:“哦哦,就跟我的脸盆差不多。”在我家里,祖父的洗脸盆是顶大的。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④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使得我知道月亮很能使人变得脆弱了似的。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①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大家都是卯角之交②,我得尽东道之谊。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晚上是好月亮。女的坐在窗前,一边望着天空,一边抹眼泪。男的说:“她已经写信告诉家里,说明天就回去呢!”女的说:“我岂不想妈妈。今天是中秋,往常在家里妈给我……”原来是这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⑤从那一次以后,我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像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读几句书的人,平时不知不觉间熏染了这种月亮的“教育”,临到紧要关头,就会发生影响;便是暗呜叱咤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感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地想到再回去。

⑥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我每每想:月亮确是那么一个会迷人会麻醉人的家伙。

⑦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发了你的勇气。只有月夜,说是没有光明么?明明有的。然而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长,甚至不能晒干衣裳;然而这光够使你看见五个指头却不够辨别稍远一点的地面的坎坷。你朝远处看,你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消弭了一切轮廓。你变做“短视”了。你的心上会遮起了一层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苟安的雾。

⑧人在暴风雨中也许要战栗,但人的精神,不会松懈,只有紧张;人撑着破伞,或者破伞也没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紧了牙关,冲那风雨的阵,人在这里,磨炼他的奋斗力量。然而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药,一粒微甜的糖,你在她的魔术下,脚步会自然而然放松了,你嘴角上会闪出似笑非笑的影子,你说不定会向青草地下一躺,眯着眼睛望天空,乱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⑨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缈缥的仙境,但这只限于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的“粗人”罢!

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我又每每这么想。

1934年中秋后

[注]

①“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童话的篇名,这里借指封建家庭的樊笼。

②卯角之交:从小开始相交的朋友。

1.从内容角度分析作者讲述两个故事的目的。

2.联系全文概括作者不喜欢月亮的原因。

3.文中划线句“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这句话有什么意蕴?

4.请探究《谈月亮》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独特之处。

 

答案:
1. ①小时候与邻居老头、祖父辩月的故事表达对“大人”以年龄、资历来压制“小人”权利的不满;交代出月亮与“我”结仇由来已久。 ②帮朋友出走失败的故事表达月亮使人苟安现状,丧失斗争的勇气。 2. ①使人被表象迷惑,容易上当。 ②把黑暗潜藏着的一切丑相幻化为神秘的美,使人忘记了提防。 ③使人苟安于现状。(答作“人们借月亮发牢骚,得安慰,变得短视。) ④使人丧失斗争的勇气。(答作“使得我知道月亮很能使人变得脆弱了似的”\“临到紧要关头,不能坚持到底”亦可) 3. ①粗人”指不受旧有文化束缚,积极、果敢、勇于斗争的人。 ②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旧有“月亮文学”的批判,指明了改造旧文化的方向,呼唤积极的时代文学、时代精神,孕育时代新人。 4. ①独辟蹊径。本文一反咏月、赏月的旧有文艺腔调,反思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不落俗套; ②以小见大。由“月亮”联系到“月亮文化 ”,从自然现象延伸到社会文化的批判。; ③穿插感性故事,着眼现实,使得说理文富于趣味。(其它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从内容角度分析作者讲述两个故事的目的”这是一道考查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内容角度” “目的”,段落的作用应该从(结构+内容)的角度答题。本题主要从内容角度分析,答题区间在3-6节中,考生从文中关键句“曾经有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使得我知道月亮很能使人变得脆弱了似的。”“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我每每想:月亮确是那么一个会迷人会麻醉人的家伙。”可以总结概括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本题主要从内容角度分析。 2.联系全文概括作者不喜欢月亮的原因。”,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要求概括“不喜欢月亮的原因”,确定答题区间在6-9节中,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对评价性句子直接提取,对描述性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总结,提炼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切块,确定答题区间在6-9节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本题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题干问的是:文中划线句“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这句话有什么意蕴?这里考查重要句子的意蕴的理解。首先抓住句子关键词来解释句子含义,“粗人”“ 眼中的月亮”结合文章第九节中相关内容,“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总结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粗人”“ 眼中的月亮”。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答案中“婺源带有历史本身的意蕴,深刻影响着现代人。”就是从深层次上理解含义。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4.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题干问的是“请探究《谈月亮》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独特之处。”。艺术构思式是表达技巧之一,包括写作角度,叙述方式等。答题要结合文本,本文一反咏月、赏月的旧有文艺腔调,反思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不落俗套,由“月亮”联系到“月亮文化 ”,从自然现象延伸到社会文化的批判。穿插感性故事,着眼现实,使得说理文富于趣味。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小思《蝉》,席慕容《贝壳》,杨绛《老王》,铁凝《一千张糖纸》。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说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卒于贬所。

《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注: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

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囊装惟巾栉而已        旋:归来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诏彻里帖木儿仍出        署:代理

D月,补其亏数皆足。        期:希望

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

C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          久,卒于贬所。

3.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D.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

(2)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5.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

赈灾时                              

治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