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初唐后期,随着“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唐诗突破了宫廷诗风的格局,体现了诗歌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特点。

B.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唐诗迎来了它的全盛时代。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

C.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杜甫称赞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自己却爱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仁爱和忧患情感,因而被称为“诗史”。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表述有误,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李杜相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寻找中国最美的家训(家书)”复评活动中,评委会决定以大众网络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有以下四则家训(家书)拟参评,如果你有一次神圣的投票机会,你准备把这一票投给谁?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朝·朱柏庐《朱子家训》

3.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晚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解释:书,指读书写字;蔬,指种菜;鱼,指养鱼;猪,指养猪;早,指做事起早;扫,指洒扫房屋庭院;考,指祭祀祖先;宝,指亲近邻里。

4.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朝·张英的家书

解释:清代安徽桐城大学士的府第与邻居吴姓,为了盖房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