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谈艺录

玉屑

《谈艺录》1948 6 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是钱钟书早年最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1984 年该书又经钱钟书本人补订后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体现出钱钟书学问的渊博与治学的气魄,它采用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论述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以降的诗人诗作,主要论述的作家有韩愈、李贺、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杨万里、刘因、钱谦益、袁枚、赵翼、王士祯等诗家。但其中论及的诗人却远不止这些,几乎囊括古代所有的作家。《谈艺录》在札记式的内容中任意援引,内容实在丰富,我们只能从中华书局 1984 年版《谈艺录》(补订本)中选出一些精彩的地方尝鼎一脔。

李商隐的《锦瑟》,千年来聚讼纷纭,言人人殊,有说是悼亡诗,有说是咏物诗,有说是怀人诗,有说是自伤诗,有说是悼亡而兼自伤,“解人”难索,无虑五六十种说法,却无一说得到公认。元好问曾慨叹:“望帝春心托杜鹃,家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就是说诗家都爱此诗好,但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此诗的内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对《锦瑟》诗作了最新的最圆满的解释。其论略云:《锦瑟》一诗冠于李商隐诗集之首,如果不是偶然,那么就略等于自序之开宗明义,用“锦瑟”来比喻自己的诗歌。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言年华虽逝,诗篇犹存,开卷而忆,平时的悲欢都在此中,正是“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的用意。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言作诗之法,庄周梦蝶,醒来时蝶变庄周,因此庄周不知是蝶变庄周还是庄周变蝶,用来说明诗歌借象喻理和丰富的想象,深文隐旨,故为“迷”。传说中的望帝化为杜鹃,声音凄苦,举事寄意,故为“托”。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传说中鲛人“眼能泣珠”,说诗歌虽凝珠圆,仍含泪热,全是真情流露、生气宛在。“蓝田日暖”言诗的境界的凄迷,戴叔伦语“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首联呼应,言回首往事,怅触万端,感慨系之。钱钟书的赏析就诗而言,圆成精到,解决前人各种说法的不能自圆处,是极好的分析,被周振甫称为“鉴赏诗的典范”。

此书中有不少篇幅论李贺,评价也较有趣,他从具体的作品中来研究李贺的诗歌,研究出李贺的字法、曲喻、用啼泣字、用代字等特点。李贺用字爱锤炼、颇新奇,用“凝”、“滑”、“死”、“寒”等等。常用新奇的比喻,如《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钱钟书由这些得出李贺“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他打个比喻说李贺,“如短视人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舆薪。”进而嘲笑一些考据家“将涉世未深、刻意为诗之长吉,说成寄意于诗之屈平”说法的荒谬。

什么是唐诗,什么是宋诗,粗心的学者往往以时代划分,对其文学上的风格、特色注意不够,钱钟书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有两种诗。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这是极有见地之论,它澄清了文学史上关于唐诗宋诗的模糊看法,并被学者屡屡引用。

又如钱钟书论理趣与理语,他认为诗贵有理趣,但反对下理语。理语是理学家把说理的话写成韵语,不是诗(正像《宋诗选注》序中说的“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理趣是描写景物,在景物中含有理。理趣既不是比喻,也不是讲理,他举出一些名句来说明,如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为例,这是对那种错认理语作理趣赞扬或把理趣作理语排斥的肤浅的做法,确是善意的告诫。

他对所论述到的作家从不迷信,总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同时指出其不足。论陆游时指出陆游诗:“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儿实庸材,梦太得意,已令人生倦矣。复有二官腔:好谈匡救之略,心性之学;一则矜诞无当,一则酸腐可厌。”说:“一代正宗才力薄”的王士祯“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语,以自掩饰。一半吞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评价得当,刻画如见,真可做文学作品来读。讥刺袁枚:“几乎逢诗辄赞。赞势要,赞势要之母及姬妾,赞打秋风时之东道主,赞己之弟妹姻亲,赞胜流名辈,亦复赞后生新进与夫寒士穷儒。”寥寥数笔,生动传神。

其他如有关文艺理论的阐发、诗人的具体诗作等等,就无暇备举了。

(选自孔庆茂著《钱钟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们只能从中华书局 1984 年版《谈艺录》(补订本)中选出一些精彩的地方尝鼎一脔”中的“尝鼎一脔”的意思是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调,即通过《谈艺录》中一些精彩的地方窥见他的全貌。

B.关于《锦瑟》的理解,千年来聚讼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超过五六十种说法。

C.按体性分,唐朝的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等的诗歌,可以称作宋诗;宋朝的张耒、姜夔、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四灵(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等的诗歌则可以称作唐诗。

D.按照钱钟书关于理趣与理语的理解,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属于理语的诗句;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属于理趣的诗句。

E.钱钟书认为清朝诗人王士祯的诗歌往往借神韵妙悟来掩饰自己不厚的天赋、颇薄的力才,领悟并不深入,会心并不高远,难以成为“一代正宗”。

2.筛选本文相关信息,给《谈艺录》这本书下一个定义。

3.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一下《谈艺录》中的钱钟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谈到了《谈艺录》关于诗歌的“诗无达诂”(对同一首诗歌,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体性”(诗歌体貌风格和诗人性情、个性的关系)、“风格、风骨”(鲜明的诗风和时代风尚之间的关系)、“隐秀”(诗歌表现手段的含蓄和直接的关系)、“指瑕”(指摘、批评诗歌中的瑕疵毛病)等重要理论,请选择其中一条理论,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CA(选 C 得 3 分,选 A 得 2 分,选 E 得 1 分,选 B.D 不得分。) 2.《谈艺录》是一本由钱钟书先生著述、采用传统诗话的札记式写法、评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文艺理论著作。 3. ①钱钟书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学者。其文中文学理论丰富,涉及诗歌风格、炼字、谋篇命意等诸多方面;其文中论据丰富,《谈艺录》论及的诗人几乎囊括古代所有的作家,即便是对一位诗人,如李贺,援引其《天上谣》《秦王饮酒》等诗也是信手拈来。 ②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每一结论的得出都是言到例随,反复比较,不厌其详,烛幽洞微,探源索隐,论证十分严密,思辨精微。如对《锦瑟》的理解,李贺诗歌特点的提炼,唐诗宋诗的区分,理趣与理语的辨析等。 ③是一个勇于创新、富含治学气魄的学者。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以及对具体诗作的评论往往独辟蹊径,出语惊人,很有见地,启人神智。如对《锦瑟》的解读,唐诗宋诗的界定,理趣与理语的区分等。 ④是一个客观公正、富于哲学思辨的学者。如文中写到他对陆游、王士祯、袁枚的诗歌的不足的评论。 ⑤是一个幽默风趣、语言典雅、文采斐然的学者。如文中打个比喻说李贺体现他的幽默风趣;“天下有两种人,斯有两种诗”、“以筋骨思理见胜”、“赞胜流名辈”等语言体现他的语言典雅、文采斐然。 4. ①知音(诗歌鉴赏和批评中的“诗无达诂”问题)。由于读者的阅历、兴趣、学养等的不同,对同一首诗的鉴赏和批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诗向会人吟”,但只有博观、深入作品的内核,才能得出圆通、合理的评价,如对李商隐《锦瑟》的解读,见仁见智,但钱钟书的解读就持之有理,自成一家。再如对白居易《长恨歌》“恨”的解读,就有爱情说(杨玉环的爱情遗憾),讽喻说(对唐朝盛世不再的感慨),自伤说(未能得到自己所钟爱的湘灵的遗恨)。 ②体性(诗歌体貌风格和诗人性情、个性的关系)。个性是诗人才气的自然流露,风格是诗人写作个性的成熟表现,如文中写钱钟书对李贺诗歌“远奥”的风格特点的评论。个性是诗人的名片,是这一个“独特的印记”,如陶渊明的诗歌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清淡冲远如“守拙归园田,觉今是而昨非”等诗句。 ③风格、风骨(鲜明的诗风和时代风尚之间的关系)。一个时代由于政治、文化等背景的不同,便有了一个时代的崇尚,这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便形成了风骨,如唐诗尚情,宋诗重理。再如“建安风骨”就是指在汉末动乱时期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人的诗歌的慷慨任气的风格。 ④隐秀(诗歌表现手段的含蓄和直接的关系)。诗贵含蓄,情在词外,理在词外曰隐,“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诗歌中的理趣就是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句。 ⑤指瑕(指摘、批评诗歌中的瑕疵毛病)。诗歌批评既包括对诗人诗歌优点的肯定,又包括对诗人诗歌不足的正视,关于诗歌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探讨诗歌本质、促进诗人和评论家成长的重要方式。如文中钱钟书对陆游、王士祯、袁枚等诗人诗歌的缺点的指摘。再如钟嵘《诗品》中写汤惠休评论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对诗歌理论内涵阐释准确具体的得 4 分,联系学习实际举例得 4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B 项,原文“无虑五、六十种说法”中“无虑”是大约、大概,而不是超过。D 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属“理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属“理语”。E 项,钱钟书认为王士祯难以成为“一代正宗”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一代正宗才力薄”表明王士祯还是“一代正宗”。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题干问的是“筛选本文相关信息,给《谈艺录》这本书下一个定义。”“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是×××的×××”。解答本题需要先筛选出材料中的《谈艺录》这本书相关信息,找准答题角度,并对信息进行概括分析。首先下定义是单句的形式,即“《谈艺录》……理论著作”。答题区间在第一节中。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下定义应牢记一个公式: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下定义要走好三个步骤 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 下定义时,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个比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邻近概念。邻近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要考生自己去提取或者归纳;一种是提取的属概念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属概念。第二步:寻找种差。就是寻找那些属于邻近属概念的信息点。要注意有些种差是由多个属性组成复杂的属性,这些属性提取时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会造成定义不严密 。第三步:整合顾单句。整合成单句就是将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要注意这些属性组成的种差是多项定语的排列规律。确定陈述语序,合理排序。确定陈述语序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所给种差的材料,寻找其中的陈述线索,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本题中先筛选出材料中的《谈艺录》这本书相关信息,找准答题角度,并对信息进行概括分析。首先下定义是单句的形式,即“《谈艺录》……理论著作”。答题区间在第一节中。 3.题干问的是“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一下《谈艺录》中的钱钟书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可从“其文中文学理论丰富,涉及诗歌风格、炼字、谋篇命意等诸多方面;其文中论据丰富,《谈艺录》论及的诗人几乎囊括古代所有的作家,即便是对一位诗人,如李贺,援引其《天上谣》《秦王饮酒》等诗也是信手拈来。”“每一结论的得出都是言到例随,反复比较,不厌其详,烛幽洞微,探源索隐,论证十分严密,思辨精微。如对《锦瑟》的理解,李贺诗歌特点的提炼,唐诗宋诗的区分,理趣与理语的辨析等。”“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以及对具体诗作的评论往往独辟蹊径,出语惊人,很有见地,启人神智。如对《锦瑟》的解读,唐诗宋诗的界定,理趣与理语的区分等。”“他对陆游、王士祯、袁枚的诗歌的不足的评论。” “天下有两种人,斯有两种诗”、“以筋骨思理见胜”、“赞胜流名辈”等内容来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需要从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4.题干“选择其中一条理论,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你的认识”答题关键是“联系学习实际谈认识”,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适当举例,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本题重在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加以证明。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棋霸

韩少功

公社建有茶场迄今三载,近日一批省城知青来此落户,诗画琴棋各有高手,日夜热闹。场内有本地少年李某,观得目瞪口呆,摩拳擦掌,不时生一无端傻笑。自告奋勇与知青摔跤,对手欲略施小技,一展新疆式背包之雄威,伸手揪其裤带。岂料李某土布纱头裤上仅溜溜裤绳,并无带环。顷刻间绳掉裤散,露出一块白肉光辉触目。李某不知此等异招异法,愤然甩手,说:摔就摔,何必如此下流,遂提鞋拾衣横眉冷目而去。

数日冷淡,知青也无可奈何。忽一日,李某观棋战心痒,终复露笑脸。自称久爱弈技,原是此地百里内外小小棋霸,今日喜逢良师益友,愿再与知青于棋场比试高低。

棋子叭叭就位,战云浓密,杀机四伏。然李某不待马头卒挺出,径直策出屏风马,活活踩杀对手的巡河车,令满座愕然。知青笑得五官皆乱,说哪有这等走法,你的拐脚马坐了直升飞机不成?李某眨眼不解,问何为拐脚马,远近四乡从无这一古怪规矩。于是众人捧腹喷饭更甚,有观者险些翻下桌来。

越数月,李某摸熟棋规,又零星听得橘谱梅谱诸多高雅棋法,弈技日有长进,连知青高手也莫能匹敌。每局下来,座围赞誉之声鹊起,李某搔肘搔耳,脸微红而喜不自禁。

知青陆续招工回城而去,场里棋坛仅留李某茕茕孑立,清冷难堪。李某夹其棋盒回乡访旧时棋友,寻些乐趣。不料旧友一概照行拐脚马不误,且哄笑李氏新规着实荒唐,可笑可笑。李某百般辩说,老幼无一信服,摇头嘻嘻。加上一时不适旧法,竟连败数局,李某遂耳根赤热闷闷不乐而去。

李某自恃清高,从此戒棋。数年后有旧时知青骑摩托结伴游山玩水,途经此地。叙话间闻此地棋坛霸位早易新主,而李某蛰居偏僻山冲郁闷成疾,体瘦如影,至今未婚,棋艺恐早已荒疏。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心情,如文中的“四笑”:“无端傻笑”写出了李某的憨厚;“终复露笑脸”表现出李某对下棋的喜爱;“笑得五官皆乱”写出了知青对李某下法的不解;“哄笑”写出了旧友对李某新规的嘲笑。

B.作者写李某下棋时,略写棋子的布局,详写径直策出屏风马这一招,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C.“数年后有旧时知青骑摩托结伴游山玩水,途经此地”,主要是为了表现知青对往日落户茶场生活的怀念。

D.本文的语言简洁、典雅,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遗风。

E.小说以“热闹”开笔,以“荒疏”收笔,体现出作者褒扬都市文明、贬斥乡野文明的价值取向。

2.下棋是作品的主题,作者为什么在第一段花一定的笔墨写李某与知青摔跤一事?

3.试简要概括并分析李某的形象。

4.结合题目“棋霸”,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庾峻,字山甫,颍川鄢陵人也。少好学,有才思。尝游京师,闻魏散骑常侍苏林老疾在家,往候之。

历郡功曹,举计掾,州辟从事太常郑袤见峻,大奇之,举为博士。时重《》《》而轻经史,峻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属高贵乡公幸太学,问《尚书》义于峻,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迁秘书丞。长安有大狱,久不决,拜峻侍御史,往断之,朝野称允。武帝践阼,赐爵关中侯,迁司空长史转秘书监御史中丞拜侍中加谏议大夫。常侍帝讲《诗》,中庶子何劭论《》《》正变之义,峻起难往反,四坐莫能屈之。

是时风俗趣竞,礼让陵迟。峻上疏曰:“臣闻黎庶之性,人众而贤寡;设官分职,则官寡而贤众。为贤众而多官,则妨化;以无官而弃贤,则废道。是故圣王之御世也,因人之性,或出或处,故有朝廷之士,又有山林之士。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山林之士,被褐怀玉,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志。最下就列位,惟无功而能知止。彼其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斯山林之士、避宠之臣所以为美也,先王嘉之。节虽离世,而德合于主;行虽诡朝,而功同于政。故大者有玉帛之命,其次有几杖之礼,以厚德载物,出处有地。既廊庙多贤才,而野人亦不失为君子,此先王之弘也。”

又疾世浮华,不修名实,著论以非之,文繁不载。九年卒,诏赐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临终,敕子珉朝卒夕殡,幅巾布衣,葬勿择日。

《晋书·庾峻传》有删节

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B.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C.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D.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迁”,指升任官职;“转”指调动官职;“拜”指(被)授予官职;“加”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兼任其他官职。

B.文中的“功曹、计掾、从事、散骑常侍、太常、博士、秘书丞、侍御史、关中侯、司空长史、秘书监、御史中丞、侍中、谏议大夫、中庶子”等都是官职名。

C.文中的“践阼”也作“践祚”,指皇帝登上皇位。文言文中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登极”等。文中的“廊庙”指朝廷。

D.文中的《诗》指《诗经》,《风》《雅》指诗经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庄》指《庄子》,《老》指《老子》;“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庾峻喜学习,有才能。游历京师的时候曾经拜谒老病在家的魏朝散骑常侍苏林;侍讲《诗经》的时候,曾经屡屡驳难中庶子何劭。

B.庾峻能断决,有口碑。一次,长安久拖不决的疑狱,经他一剖断,立即分明,朝廷内外称赞他断案公平。

C.庾峻砭时弊,有忧患。面对重道轻儒的现实,他害怕正道衰微,于是潜心钻研儒家经典;面对人们热衷于物质攀比、礼让之风衰微的现实,他上疏陈述朝廷之士要多学习山林之士的君子之风。

D.庾峻讲薄葬,忌浮华。临终前立下遗嘱:如果自己早晨死去晚上就装殓,头戴幅巾,身穿布衣,埋葬时不特意挑选时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

(2)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9日07版)

1.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倡“天人合一”、“天人相通”,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B.倡导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反对滥用资源,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对待自然资源等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反对随意破坏、浪费资源。

D.反对西方文化所强调的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

2.关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助于解决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治理手段问题,全面提高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B.有助于将发展经济、科技、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将人类生活之需与尊重环境规律结合起来,提高开发、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有助于继承并发展儒家所强调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思想,使之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从而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D.有助于矫正、抛弃西方所强调的以人类为中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错误观念,从而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

3.根据原文,下列关于引文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思是,仁爱的人拿天地万物等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了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这论证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节约财用,爱惜百姓,按照时令、规律等来役使百姓,这论证了儒家以人为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C.“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的意思是砍伐一棵树,宰杀一头禽兽,如果不是在该做的时候做,那就是不孝(不尊重自然),这论证了儒家友善地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

D.“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是亲爱亲人从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从而爱惜万物(草木禽兽),这论证了儒家爱护天地万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