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的和谐观

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和谐观是什么呢?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作为今人要建设和谐社会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一历史传统。

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儒家还为中国文化指出一个“大同”社会的远景目标,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生生不息的价值之源。《礼记·礼运第九》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在此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和谐社会蓝图。维新运动的旗手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

儒家还强调“讲信修睦”社会和谐观。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为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民族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古代先贤们对社会和谐的体认和追求。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伦理法则。

1.下列关于“儒家和谐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和”尚“中”的儒家和谐观是中华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

B因为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所以儒家和谐观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主张。

C儒家和谐观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个人休养观、政治观、社会观、自然观、宇宙观及待人处事法则等等,在这些内容中,儒家学说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D儒家和谐观描绘了“大同”这社会远景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天下为公”思想基础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方法和措施,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原则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社会伦理法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与古代先贤们“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的体认和追求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和谐观。

B儒家强调“以和为美”的人际关系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人和”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来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C儒家设计的“大同”社会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蓝图都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D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一方面是为了论述儒家和谐观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读者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的儒家和谐观的一项是

A“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

B“去(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王安石

C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董仲舒

D“伏望皇上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以足军国之需,天下幸甚。”——王阳明

 

答案:
1.B 2.A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从第四段来看,儒家提出的思维模式与主张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这里是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此题的选项B强加因果,从第四段来看,儒家提出的思维模式与主张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2.A项,混淆范围。《周礼》规定的政治准则和古代先贤的体认和追求都是儒家和谐观的内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混淆范围。《周礼》规定的政治准则和古代先贤的体认和追求都是儒家和谐观的内容。 3. A项,偷换概念。“七出”中“无子去”“恶疾去”不符合儒家和谐观。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偷换概念。“七出”中“无子去”“恶疾去”不符合儒家和谐观。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剃刀侠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刮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

2.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1)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2)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3.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简要概括。

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