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打赌(节选)

契科夫

“明天十二点他就要获得自由。按契约我应当付他两百万。如果我付清款子,我就彻底破产,一切都完了……”

“该诅咒的打赌!”老人(银行家)嘟哝着,绝望地抱住头,“不,这太过分了!摆脱破产和耻辱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这个人死!”

时钟敲了三下。银行家侧耳细听:房子里的人都睡了,只听见窗外的树木冻得呜呜作响。他竭力不弄出响声,从保险拒里取出十五年来从未用过的房门钥匙,穿上大衣,走出房去。

“如果我有足够的勇气实现我的意图,”老人想“那么嫌疑首先会落在看门人身上。”

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台阶和门,进了小屋的前室,随后摸黑进了不大的过道,划了一根火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有一张床,但床上没有被子,角落里有个黑糊糊的铁炉。囚徒房门上的封条完整无缺。

火柴熄灭了,老人心慌得浑身发抖,摸到小窗口往里张望。

囚徒室内点着一支昏黄的蜡烛。从这里只能看到他的背、头发和两条胳膊。在桌子上,在两个圈椅里,在桌子旁的地毯上,到处放着摊开的书。

五分钟过去了,囚徒始终没有动一下。十五年的监禁教会了他静坐不动。银行家弯起一个手指敲敲小窗,囚徒对此毫无反应。这时银行家才小心翼翼地撕去封条,把钥匙插进锁孔里。生锈的锁一声闷响,房门吱嘎一声开了。银行家预料会立即发出惊叫声和脚步声,可是过去了两三分钟,门里却像原先一样寂静。他决定走进房间里。

桌子后面一动不动坐着一个没有人样的人。这是一具皮包骨头的骷髅,一头长长的女人那样的卷发,胡子乱蓬蓬的。他的脸呈土黄色,脸颊凹陷,背部狭长,胳膊又细又瘦 一只手托着长发蓬乱的头,那模样看上去真叫吓人。他的头发早已灰白,瞧他那张像老人般枯瘦的脸,谁也不会相信他只有四十岁。他入睡了……桌子上,在他垂下的头前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

“可怜的人!”银行家想道,“他睡着了,大概正梦见那两百万呢!只要我抱起这个半死不活的人,把他扔到床上,用枕头闷住他的头,稍稍压一下,……那么事后连最仔细的医检也找不出横死的迹象。不过,让我先来看看他写了什么……”

银行家拿起桌上的纸,读到下面的文字:

……

十五年来,我潜心研究人间的生活。的确,我看不见天地和人们,但在你们的书里我喝着香醉的美酒,我唱歌,在树林里追逐鹿群和野猪,和女人谈情说爱……在你们的书里我也坠入过无底的深渊,我创造奇迹,行凶杀人,烧毁城市,宣扬新的宗教,征服了无数王国……你们的书给了我智慧。不倦的人类思想千百年来所创造的一切,如今浓缩成一团,藏在我的头颅里。我知道我比你们所有的人都聪明。

我也蔑视你们的书,蔑视人间的各种幸福和智慧……你们丧失理智,走上邪道。你们把谎言当成真理,把丑看作美……

为了用行动向你们表明我蔑视你们赖以生活的一切,我放弃那两百万,虽说我曾经对它像对天堂一样梦寐以求,可是现在我蔑视它。为了放弃这一权利,我决定在规定期限之前五个小时离开这里,从而违反契约……

银行家读到这里,把纸放回桌上,在这个怪人头上亲了一下,含泪走出小屋。他一生中任何时候,哪怕在交易所输光之后,也不曾像现在这样深深地蔑视自己。回到家里,他倒在床上,然而激动的眼泪使他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早晨,吓白了脸的看守人跑来告诉他,说他们看到住在小屋里的人爬出窗子,进了花园,往大门走去:后来就不知去向了。银行家带领仆人立即赶到小屋,证实囚徒确实跑掉了。为了杜绝无谓的流言,他取走桌上那份放弃权利的声明,回到房间,把它锁进保险柜里。

(有删节)

囚徒:与银行家打赌,在银行家后花园的一间小屋中过了十五年囚徒生活的法学家。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打赌时约定的期限来临银行为了避免自己破产打算谋杀法学家,但却缺乏足够的勇气嫁祸于他人。

B当看到法学家经历十五年的监禁,变得枯瘦如柴,相貌脱形以后,这位银行家已经动了恻隐之之心这让他的谋杀行为变得犹豫了

C生锈的锁一声闷响房门吱嘎一声开了。”这一细节描写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出银行内心的惊慌害怕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D第七段中描写囚室内全是书暗示了法学家每天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阅读,这与后文法学家临走前写的字条里的内容做了很好的照应

E看守人跑来告诉他说他们看到住在小屋里的人爬出窗子”,这说明银行为了让囚徒顺利逃脱故意对子做手脚

2.赏析文中的描写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具皮包骨头的骷髅,一头长长的女人那样的卷发,胡子乱蓬蓬的。他的脸呈土黄色,脸颊凹陷,背部狭长,胳膊又细又瘦一只手托着长发蓬乱的头,那模样看上去真叫吓人。”对法学家的这段外貌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2 银行家读到这里,把纸放回桌上,在这个怪人头上亲了一下,含泪走出小屋。”这里对银行家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3.法学家在离规定期限到来还剩个小时的时候逃离小屋,从而违反契约他为什么这么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银行家“取走桌上那份放弃权利的声明,回到房间,把它锁进保险柜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行为的?请加以探究。

 

答案:
1.CD(选C项得2分,选D项得3分,) 2. (1)写出了法学家十五年囚徒生活的艰难,表现出法学家超常的意志力,同时和下文写他主动放弃财富形成对照,凸显出有着卓越的精神追求的人物形象。(答出“艰难”等词,得1分,答出“意志力”等词得1分,答出“精神追求”得1分) (2)这说明了银行家已被法学家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深深触动,已决定放弃谋杀他的念头,并为自己人格的渺小和灵魂的丑陋感到惭愧。(答对1点得1分) 3.第一,法学家通过这十五年的海量的阅读,充分获取了人类文明的知识,汲取了人类智慧的精华,这让他变得无比睿智和深刻,从他字条里的“不倦的人类思想千百年来所创造的一切,如今浓缩成一团,藏在我的头颅里”可知。 第二,法学家用这睿智深刻的头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形成自己的看法,“你们丧失理智,走上邪道,你们把谎言当成真理,把丑看作美……”说明法学家已经完全否定了当时资本社会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第三,法学家于是决定用一种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唯物质、唯金钱的资本社会价值观的蔑视,来表明自己对精神世界的卓越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彻底超脱,他最终选择主动放弃两百万。(获得智慧、重新判断、蔑视超脱,这三个环节答对1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4.银行家这一行为体现了他担心有人说他对法学家陷害的心理,留下这张声明作为证据,来表明自己的清白和信守诺言,虽然是人的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的行为,但也反映了他不坦荡、不磊落的做事风格与阴暗心理,与之前要暗杀法学家的想法相一致,说明银行家并没有真正认同法学家的价值观,体现了资本家的自私和虚伪,这也反衬出法学家人格的高贵。表达了作者对资本家的批判。 (或:银行家这一行为体现了他担心法学家事后反悔,又来找他要钱的心理,说明了资本家在现实面前,利益高于一切,物质利益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体现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物质至上的本质。这与法学家的人格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资本家的批判。)(答到“自我保护”得2分,答到“阴暗心理”得2分,答到“自私虚伪”得2分,答到“对法学家的赞颂,对资本家的批判”得2分。意思对,词语不完全相同,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但却缺乏足够的勇气嫁祸于他人”这一说法有误,原文是银行家推测断案者会首先怀疑看门人,并不是想嫁祸他人。B项,“这让他的谋杀行为变得犹豫了”,这一说法没有依据。银行家是被字条吸引,想先看看字条的内容再实施自己的计划,E项,“故意对窗子做了手脚”,这一说法有误,文中没有提到这一内容。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等。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散文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弄清楚不同人物描写手法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第一句是对法学家的外貌描写,写出了法学家十五年囚徒生活的艰难,表现出法学家超常的意志力,同时和下文写他主动放弃财富形成对照,凸显出有着卓越的精神追求的人物形象。第二句是对银行家的动作描写,说明了银行家已被法学家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深深触动,已决定放弃谋杀他的念头,并为自己人格的渺小和灵魂的丑陋感到惭愧。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3.本题考查法学家在离规定期限到来还剩五个小时的时候逃离小屋,从而违反契约的原因,也是对法学家这一人物形象的考查。原因就法学家留在桌子上的那份放弃权利的声明里,结合“在你们的书给了我智慧。不倦的人类思想千百年来所创造的一切,如今浓缩成一团,藏在我的头颅里。我知道我比你们所有的人都聪明。”“我也蔑视你们的书,蔑视人间的各种幸福和智慧……你们丧失理智,走上邪道。你们把谎言当成真理,把丑看作美……”“为了用行动向你们表明我蔑视你们赖以生活的一切,我放弃那两百万,虽说我曾经对它像对天堂一样梦寐以求,可是现在我蔑视它。为了放弃这一权利,我决定在规定期限之前五个小时离开这里,从而违反契约……”这些内容,整理好即是答案。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利用文章的结构读懂文章,把握全文,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些文章的结构是极富有层次感的,它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读者深入理解文章中心的突破点。只要读者能简单勾勒出文章的大体结构图,分析文章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这是阅读理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评价作品最关键的一步。 二、从小处入手,抓重点语句,筛选关键信息。现代文命题的方式是小中见大,即选取文中一个很小的切入口,或一句话、一个动作来考查你的评价能力。因此,我们解题的时候就要相应的抓住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句道白,利用关键性的语言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三、一个结合,两个原则。即尊重原文与自我发挥相结合,一分为二和知人论世两个原则。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 4.本题是对小说最后的情节的探究。可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从人物、情节、主题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本题银行家这一行为体现了他担心有人说他对法学家陷害的心理,留下这张声明作为证据,来表明自己的清白和信守诺言,虽然是人的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的行为,但也反映了他不坦荡、不磊落的做事风格与阴暗心理。也可答:银行家这一行为体现了他担心法学家事后反悔,又来找他要钱的心理,说明了资本家在现实面前,利益高于一切,物质利益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体现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物质至上的本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情节类探究 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 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例:2009年辽宁卷《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 2.探究情节的必要性 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 思路:这一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 例:赵恺《军刀》: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①“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③“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④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出自《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本。)

【注】

①《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写于建安十五210年曹操56岁);曹操发布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以反击朝野议。

②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兵              发动

B后还到扬州      募:募捐

C妄相            度:猜测

D昔乐毅          走:投奔

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一项是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涉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齐桓晋文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的野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的悲伤流泪的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3.下列句子中,全是曹操自明绝无“不逊之志”的一组是     

①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②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③见周公有《金服》之书以自明

④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⑤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⑥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2)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下列有关文中联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字的联想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是由文字引发的种种联想的内涵,具体呈现出来又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

B因为联想意义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所以也是不易控制的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是使意蕴含糊,甚至支离。

C直指的意义易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方面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联想上面

D由“这个字能生发的联想意义会很丰富,可能是燃烧体的烟可能是燃烧弹可能是一川烟草”,可能是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所以作者认为最早运用这些词语的人,没有去创设新奇的意味。

B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这样的人缺乏创造意识,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难免如此。

C苏东坡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写出了作者在饮茶时的情景,明月照着泉水,清茶泡在泉水里,于是就有了这美妙的诗句。

D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所以要抗拒习惯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字的直指意义易,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尽量用文字的直指意义。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不肯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所以只有尽量用现代的新词新语,才能创作出深刻新颖的作品。

C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到了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都会逐渐养成欣赏和创作的一些好习惯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精益求精,时时推敲思想情感,锤炼语言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