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 “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中国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根据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
老规矩的新看点 北京,中国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焕发了强劲的生命力,高楼林立,文化多元,经济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涌入北京,为这个古老的城市带来新的动力。老北京有自成一脉的民俗文化,这是世世代代的北京人生活的凝炼,在北京人的生活习惯里,有很多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老规矩。 何为“规矩”,我的理解,标准,尺度,规则,礼法。那什么又是“老规矩”,老例儿或者家风,也可以理解为习惯。好的习惯慢慢延续成了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坏的习惯积累就成了毛病,成了根深蒂固的陋习,所以说,老规矩也要分着看,辩证的理解。比如见了长辈要打招呼,老规矩体现了知书达礼;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老规矩体现了家教涵养;还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说明了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不随便乱翻别人的东西,这规矩是对我们道德素质的要求等等,这些老规矩影响了一辈辈的国人,这也不仅仅是北京的老规矩,而是整个华夏儿女的老规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形成了完整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礼仪,这些老规矩是全中国智慧的结晶。 鲁迅先生有一篇精彩的文章叫《拿来主义》 ,文中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精炼准确的概括为“拿来主义”,好的要继承,糟粕要摒弃。老规矩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老规矩除了要传承与发扬,更要为它注入新的解释。如果我们都恪守“不许管闲事”这条老规矩,那么今年高考前,江西宜春那两名高三学生就不会见义勇为,夺取歹徒手中的刀,从而造成自身伤害耽误高考。还有去年高考,四川宜宾,女生考前昏迷,一男生毫不犹豫抱起女生直奔医院等等,如果坚持老规矩,这些正能量怎么在社会中传递,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一定要摒弃这些狭隘的老规矩。 规矩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约束,更是一种自我的展现,规矩不仅仅是教条,更是一个标准。规矩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我们可以评价一个人学习好,品德好,相貌好等等,而这些都是单一的指向,我们去评价一个人很规矩,这个规矩可以包括他的行为作派,思想品德,也可以说素质修养等,规矩是一个大概念。 北京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快速进程的一个缩影,高楼与胡同同在,现代与传统并存。“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老规矩在北京这片土壤上的延续。北京的老规矩也是全中国的一个代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新时代为老规矩注入的新活力。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立意参考 1.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世易时移,老规矩逐渐被人们淡忘的今天,让“老规矩”失而复得,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2.从恪守传统美德的角度立意。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劣根性得到彻底发挥。恪守传统美德刻不容缓。 3.从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立意。素质低与老规矩的关系。 4.从注重个人修养的角度立意。言行举止体现道德修养,老规矩是必修课。 5.从重家教、立家风的角度立意。 6.从老规矩“古为今用”的角度立意。 注意:1.审题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从小处入手,贴近现实生活;2.文体错误,判及格分以下。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上说,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节选自《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有删改)

1.根据文章第段的内容,简要概括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

2.结合文章第段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的惰性的?

3.请简要概述文章第段的论述层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应当描摹一下怎样下葬,后来他怎样到医院里去取死人的衣服。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小说开头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3.请从情节结构角度,谈谈小说构思的巧妙。

4.结合文章内容,试探究导致主人公姚纳悲惨命运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C吏民封府库       籍:征收

D至鸿门,曰          谢:道歉,谢罪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今其智反不能及

B今人有大功击之        后人哀之不鉴之

C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得复见将军此         冰,水为之而寒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5.“项羽大怒”中的“怒”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