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卫肤敏,字商彦,华亭人。以上舍生登宣和元年进士第,授文林郎、南京宗子博士,寻改教授。

六年,召对,改宣教郎、秘书省校书郎,命给事中贺金主生辰。肤敏奏曰:彼生辰后天宁节五日,金人未闻入贺,而反先之以失国体,万一金使不来,为朝廷羞。请至燕山候之,彼若不来,则以置境上而已。帝可其奏。既至燕,金贺使果不至,遂置币而返。

七年,复假给事中以行,及庆源府,逢许亢宗还,语金国事,曰:彼且大入,其势不可往。肤敏至燕,报愈急,众惧不敢进,肤敏叱曰:吾将君命以行,其可止乎?即至金国,知其兵已举,殊不为屈。及将还,金人所答国书,欲以押字代玺,肤敏力争曰:押字岂所以交邻国。论难往复,卒易以玺。及受书,欲令双跪,肤敏曰:双跪乃北朝礼,安可令南朝人行之哉!争辨逾时,卒单跪以受。金人积不说,中道羁留且半年。

至涿州新城,与斡离不遇,遣人约相见,拒之不可,遂语之曰:必欲相见,其礼当如何?曰:有例。肤敏笑曰:例谓趋伏罗拜,此礼焉可用?北朝止一君耳,皇子郎君虽贵,人臣也,一介之使虽贱,亦人臣也。两国之臣相见,而用君臣之礼,是北朝一国有二君也。金人气折,始曰:唯所欲。肤敏长揖而入。既坐,金人出誓书示之,肤敏却不视,曰:远使久不闻朝廷事,此书真伪不可知。因论用兵事,又以语折之,几复为所留。

建炎元年,自劾矫制之罪,高宗嘉赏。迁卫尉少卿。建议两河诸郡宜降蜡书,许以世袭,使各坚守。陕西、山东、淮南诸路,并令增陴浚隍,徙民入城为清野计。命大臣留守汴京,车驾早幸江宁。帝颇纳之。

迁起居舍人,言:前日金人凭陵,都邑失守,朝臣欲存赵氏者不过一二人而已,其它皆屈节受辱,不以为耻,甚者为敌人敛金帛,索妃嫔,无所不至。及金人伪立叛臣,僭窃位号,在廷之臣逃避不从及约寇退归位赵氏者,不过一二人而已。其它皆委质求荣,不以为愧,甚者为叛臣称功德,说符命,主推戴之议,草劝进之文,无所不为。今陛下践祚之初,苟无典刑,何以立国?凡前日屈节敌人,委质伪命者,宜差第其罪,大则族次则诛又其次窜殛下则斥之远方终身不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读。

初,肤敏久疾卧舟中,不能朝,时苗、刘之变,帝未反正,宰相朱胜非言于隆佑太后,以肤敏称疾坐观成败,无人臣节。及卒,始明其非伪云。年四十九,特赠大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贺金主生辰         假:临时充任     

B则以置境上而已             币:钱币

C其它皆委质求荣,不以为愧     委质:呈送礼物

D差第其罪                   差第:区分等级

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则族/次则诛/又其次窜/殛下则斥之远方/终身不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

B大则族/次则诛/又其次窜/殛下则斥之远方/终身不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

C大则族/次则诛/又其次窜殛/下则斥之/远方终身不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

D大则族/次则诛/又其次窜殛/下则斥之远方/终身不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六年,皇上让卫肤敏前往金国祝贺金主的生日。卫肤敏认为,金主的生日还在天宁节后五日,没有听说金主前来祝贺,如果大宋先祝贺他,会有失国体,万一金国使臣不来祝贺大宋,会使朝廷蒙羞。由此可见,卫肤敏十分捍卫国家的尊严。

B宣和七年,卫肤敏出使金国,虽然得知金人将大举进攻大宋,但他不顾个人安危,依然前往。后来在金国答复国书的问题上据理力争,不为金人所屈。金国对他积恨太深,就把他羁留了半年。

C在涿州新城时,肤敏与金国太子斡离不相遇,于是派人约见他,斡离不却拒绝与他见面,因为双方在见面的礼节上意见分歧太大。

D在起居舍人任上,卫肤敏向皇上痛斥奴颜婢膝者的丑行,建议皇上把刑法作为立国之本,对屈节伪命的大臣加以重罚,从而匡本正源。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论用兵事,又以语折之,几复为所留。

(2)前日金人凭陵,都邑失守,朝臣欲存赵氏者不过一二人而已,其它皆屈节受辱,不以为耻。

 

答案:
1.B 2.D 3.C 4.(1)接着又讨论军事,(肤敏)又用话语挫败他,差点又被金人羁留。 (2)先前金人侵犯我们,都城失守,想保全赵氏王朝的大臣不过一两个罢了,其它的人都丧失气节,辱没使命,不把这当作耻辱。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把握。考生要熟练把握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并灵活运用。此题主要通过联想迁移法和上下文文意推断法,文中“币”即《苏武传》“置币遗单于”中“币”的意思,此处的“币”不是钱币之意,是礼物,B项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推断文言实词的常见方法有代入检验法、通假推断法、上下文文意推断法、结构成分推断法、联想迁移法等。解答该题,使用的是联想迁移法和上下文文意推断法。“假”字在古文言文中和很义项,如“假舆马者”意为“借助”,在《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的“假”意为“临时充任”,A项正确,结合文意可知,此处为“临时充任”之意。《史记·屈原列传》中“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子”中的“委质”即呈送礼物之意,结合文本可知,C项正确。D项根据“宜差第其罪”一句后面“大则……次则……又其次……下则……”,分析“差第”的意思即区分等级,D项正确。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准确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抓住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殛”字,是在其前还是其后断开,根据句子结构“大则……次则……又其次……下则……”,可知,应在其后断开,同时“窜殛”指的是流放和杀戮的意思,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第二个是“远方”,是在其前还是其后断开,“远方”作为名词,既不做“不齿”的状语,也不做它的主语,而应该做“斥”的补语,在其后断开,排除C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断句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常考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比较重视。断句方法较多,考生平时应该多加训练,将方法熟记于心。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此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找名词(或代词)或谓语,定句读;找虚词,定句读;找顶真,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依总分,定句读;对话,引文定句读;察反复,定句读。本句写的是卫夫敏向皇帝进言,区别等级处罚那些丧失气节、送礼矫命的人。考生若对断句的方法了然于胸,就能找到句子的特点。 3.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考生解答该题时可到原文中找到原句,并与选项认真比对,发现错误。C项张冠李戴,拒绝见面的是卫夫敏,而不是金国太子斡离不,考生不要把“斡离不”这个人名中的“不”字当成了否定词。同时C项强加因果,“因为双方在见面的礼节上分歧太大”不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C便把拒绝约见的人物卫夫敏,换成了金国太子斡离不。A项是对文本第一段的归纳概括,表现了卫夫敏对国家尊严的捍卫。B项是对文本第三段的概括,赞扬了卫夫敏不惧危险,临危受命,为国家尊严据理力争。D项是对文本第六段的归纳概括,表现了卫夫敏直言不讳,刚正不阿,忧虑国事的优秀品质。 4.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省略主语夫敏,1分;“折”,挫败,1分;“为”,被,1分;句意,1分。 (2)“凭陵”,欺凌,侵犯,1分;“朝臣欲存赵氏者”,定语后置,1分;“屈节受辱”,1分;“不以(之)为耻”,1分;句意通顺,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全国卷翻译所占分值比其他省份高考语文卷中的分值都高。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折”、“凭陵”等词语,被动句、定语后置等句式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卫肤敏,字商彦,华亭人。凭借上舍生的身份在宣和元年考取进士,被授予文林郎、南京宗子博士,不久改任教授。 宣和六年,皇上召见他答对,又改任宣教郎、秘书省校书郎,命令他临时代理给事中,去祝贺金主的生日。卫肤敏禀奏说:“金主的生日还在天宁节后五日,没有听说金主前来祝贺,反而是我们先祝贺他,从而有失国体,万一金国使臣不来祝贺我们,会使朝廷蒙羞。请让我到燕山等候金使,他们如果不来,那么我们就把礼物放在边境上算了。”皇帝同意了他的奏章。卫肤敏到燕山后,金国祝贺的使臣果然没到,肤敏于是放下礼物就回去了。 宣和七年,又临时代理给事中出使,到了庆源府,遇到许亢宗回来,告诉他金国的事情,说:“金国将要大举进攻,看那情势不可以前往。”肤敏到了燕山,情报更加紧急,大家感到害怕不敢前进,肤敏叱责说:“我们依照君命前往,难道能够停下吗?”立即来到金国,得知金兵已经出动,仍然不为之屈服。等到将要回国时,金人答复的国书,想用签字代替盖国印,肤敏竭力争辩说:“签字怎么可以用来交付邻国!”双方来回争论焦点问题,最终金人用国印代替了签字。等到交付国书时,金人想让他双膝跪地,肤敏说:“双膝跪地是北朝人的礼节,怎么可以让南朝人施行呢?”争辩了很久,肤敏最后还是单膝跪地接受了国书。金人对他积怨太久,很不高兴,在途中羁留了他将近半年。 到了涿州新城,肤敏与斡离不相遇,斡离不派人与他约见,肤敏拒绝,对方不同意,于是肤敏对他说:“如果要见面,那礼物应当怎样准备呢?”对方说:“有旧例可以遵循。”肤敏笑着回答:“旧例说要匍匐罗列而拜,这种礼节怎么可以使用?北朝只有一个君主,皇子虽然身份尊贵,但还是臣子,一介使臣虽然身份卑微,也是使臣。两国的臣子相见,却采用君臣的礼节,这说明北朝一国有两个君主啊。”金人的气概被折损,才说:“随你的便吧。”肤敏站立行拱手礼后进去了。入坐后,金人拿出盟约给他看,肤敏推辞不看,说:“远来的使臣长久没有听说朝廷的事情,这盟约的真假不可知。”接着又讨论军事,肤敏又用话语挫败他,差点又被金人羁留。 建炎元年,肤敏弹劾自己有越权之罪,高宗反而嘉奖他,提拔为卫尉少卿。肤敏建议“两河地区的各个郡县应该颁布文书,许诺他们世袭官职,使他们各自坚守领地。陕西、山东、淮南各地,一并命令增高城墙,深挖壕沟,把百姓迁入城里,制定清野的计策。命令大臣留守汴京,皇帝早日到江宁去”。皇帝全都采纳了。 肤敏又改任起居舍人,说:“先前金人侵犯我们,都城失守,想保全赵氏王朝的大臣不过一两个罢了,其它的人都丧失气节,辱没使命,不把这当作耻辱,更过分的人还为敌人聚敛钱财,寻找妃嫔,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的。等到金人以欺骗的方式封立叛臣,窃取国号,逃避不从和要求贼寇退还帝位给赵氏的大臣,不过一两个罢了。其它的人都送礼求荣,不对此感到惭愧,更过分的是替叛臣称颂功德,陈说符命,主张推举拥戴金主,草拟请金主登基的文书,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的。如今陛下刚刚即位,如果不立刑法,用什么立国?凡是先前对敌人丧失气节、送礼矫命的人,应该按等级治罪,犯重罪的就灭族,其次就诛杀,再次就流放和杀戮,最次就驱逐到远地,终生不再录用,怎么能够还赐予官职、让他使臣位蒙羞呢?”被授予右谏议大夫兼任侍读。 起初,肤敏长久患病卧于舟中,不能上朝,当时正逢苗刘发动兵变,皇帝还未平定,宰相朱胜在隆佑太后面前进谗言,认为“肤肤敏借口生病坐观成败,没有做臣子的节操”。等到肤敏病故,才明白他并非像宰相所说的那样。终年49岁,特别赠谥大中大夫。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化与代沟

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D.代沟现象不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段承接上文第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C.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历了时间迁徙的新一代和没有经历时间迁徙的老一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D.米德所论述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我们称之为文化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