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答钟弱翁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钟弱为平凉太守,热衷于功名。牧童:放牛的孩子,宋代人,姓名,生卒不详。横野:辽阔的原野。弄:相合。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中形象描绘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劝诫钟若翁淡泊名利、复归自然、过身无牵挂、怡然自得的生活。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型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诗的全景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人烟稀少,描写主体里只有牧童和他放的牛。但是这里所有的是宁静和悠闲,并没有太多孤独冷漠等等,至少诗里没有写出来那些田野里孤独的人或事,着重于山野之趣,以及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诗里说牧童是穿着蓑衣的,这可以和前一句有个映衬。之所以晚风中只有三四声的笛声,是因为有雨声。即使是在广阔的田野上,开阔的草地上,雨声还是遮住了笛子的声音。断断续续的音乐,有点愁绪。牧童是这样面对这愁苦的:穿着蓑衣躺在月光里,风雨过后,欣赏着明月,早把那不快扔到了九霄之外。诗人的意图是劝钟傅不妨学学牧童的人生观,间接表露了他对仕途坎坷的钟傅的同情。诗人是善意的,对文字的运用也很细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文言文阅读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

【注释】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即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尽通               弱冠:男子十六

B.八上春官不           第:考中

C.原经术               本:以……为本

D.嘉靖十九年乡试       举:中举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吏多恶                   先妣抚甚厚

B.名为迁,实重抑之           妪,先大母婢

C.久自伤                     某所,母立于兹

D.青,取之                 其制稍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自幼好学能文,通读散文风格继承了唐宋八大家领袖中韩愈、欧阳修“惟陈言之务去”的特点。

B.本文作为史传,记事语言简洁朴实,无浮华藻饰之词;取材点面结合,既有对归有光生平的全面介绍,也有如审案这样的具体事例记叙。

C.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意见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做的这些事情,写出了归有光性格中的耿介。

D.本文记叙了作为文坛盟主的王世贞推崇称赞曾公开攻击他的归有光一事,是为了突出王世贞宽阔博大的胸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2用古教化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