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醉。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整齐有序,就如同排列飞行的鹓鸟和鹭鸟。飞盖,状车辆之疾行,这里代指车。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答案:
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拖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效暮春风光。这四句写眼前的春末之景,触发了诗人对往日春天同僚相会共游的回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更是仕途失意、被贬孤寂的愁。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画面的题目,概括意境先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在描述画面时一定要结合诗句本身不要漏掉涉及的人和物,另外一定要加以适当的想象,在概括出来最好是四个字如“天气转暖,花影拖曳,莺声盈耳”等。还考查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这样来问: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可以从这写方面来考虑: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2)衬托人物性格。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从而使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以及琵琶女内心的凄凉。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4)表达人物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务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此题主要是奠定基调的作用。 2. 试题分析:这是分析手法的题目,结尾“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再由眼前想到今后。“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愁如海”却新奇绝妙。这两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对前途的无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艺术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勣袭爵。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起源于北魏少数民族,后世极少见。②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持节:古时使臣以节为凭,代表皇帝亲临,如苏武持节出使匈奴;汉末及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军政官员往往加“持节”称号。

C.践祚:也作“践阼”,指皇帝即为。表达这一意思的词还有“践极”“践统”“践位等。

D.薨:指诸侯、士大夫及有爵位的高官死去。“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子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其父生前德高望重,因此死后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征战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多次为国带兵出战,在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最后病重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诚信重情守义。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2)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 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 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 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 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 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 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 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 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 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 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1.下列与诗歌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鉴赏法”是中国古代沿用甚久的一种传统的诗歌鉴赏方法,人们主要通过研究诗人的生平事迹来对诗歌的意蕴和价值做出判断。

B.在鉴赏诗歌时,人们对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和异闻轶事做出详述,创造了许多诸如《唐诗纪事》这一诗话类的作品。

C.鉴赏者使用抽象的说法来鉴赏诗歌本身,并且着重引用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由于重复引用资料的情况很多,诗歌鉴赏也越写越长。

D.这种鉴赏虽有一定缺点,但能让人了解诗作本末,比较透彻地理解诗歌,因此发展到清末,《唐诗说》成为了诗歌鉴赏作品的集大成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历史记载中寻找鉴赏诗歌及其它文学作品的依靠是合理的,研究诗史和文学的人大多采用的都是“历史的鉴赏法”。

B.唐代诗人岑参的诗歌重在写景,构思精巧,这与高适雄浑豪放的诗作有很大区别,但二人的诗作都是以“悲壮为宗”的。

C.夏敬观所作的《唐诗说》一书汇集、总结了前人收集的众多诗歌鉴赏资料,可以说是“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作品。

D《宿府》一诗围绕“独宿”,写诗人因“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而“独宿”,又因“独宿”而“姑且相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关于诗人生平事迹的文字非常有限,因此不太可能了解诗人的每个作品。

B.要想了解诗歌的艺术成就,就必须在了解诗人生平事迹的基础之上,深入地把握全诗的脉络和命意。

C.如果没有对诗人生平事迹的把握,就不可能对诗歌的艺术成就做出全面的鉴赏,这种鉴赏就会落空。

D.鉴赏高适的诗也需要像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一样,深究诗歌的本末和脉络,只有这样才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