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对“学与思”的关系,荀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则认为          

2《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3)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理解性的名句默写,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在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复习时,应针对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特点,结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从提示人生哲理、反映生活真谛、描摹人物情貌、表现事物真相等角度备考。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名句默写题,要注意关键字的正确书写,例如本题中关键字:罔、殆、蔓、阴、幽。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进士。杨一清为吏部,数召中应言官试,不赴。

及授工部主事,武宗自称大庆法王,建寺西华门内,用番僧住持,廷臣莫敢言。中拜官三月即抗疏曰:“逆瑾窃权,势焰薰灼。陛下既悟,诛之无赦,圣武可谓卓绝矣。今大权未收,储位未建,义子未革,纪纲日驰,风俗日壤,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士气日靡,言路日闭,名器日轻,贿赂日行,礼乐日废,刑罚日滥,民财日 殚,军政日弊。瑾既诛矣,而善治一无可举者,由陛下惑异端故也。夫禁掖严邃,岂异教所得杂居?今乃建寺西华门内,延止番僧,日与聚处。异言日沃,忠言日 远,用舍颠倒,举错乖方。政务废驰,职此之故。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帝怒。罪将不测,以大臣救得免。逾日,中旨谪广东通衢丞。王守仁抚赣州,檄中参其军事。预平宸濠。

世宗践阼,复故官。未任,擢广东佥事。再迁广西提学副使,以身为教。择诸生高等聚五经书院,五日一登堂讲难。三迁广东右布政使。忤总督及巡抚御史,坐以不称职,当罢。霍韬署吏部事,称中素廉节有才望,当留。会政府有不悦者,降四川右参政。

十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岁歉,令民捕蝗者倍予谷,蝗绝而饥者济。擒剧盗关继光,邻境其功,中不与辩。进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御史金灿按四川时,尝荐中。中不谢,灿憾之,至是摭他事诬劾。方议调用而中卒。光宗时,追谥庄介。

中守官廉。自广西归,欲饭客,贷米邻家。米至,又乏薪,将以浴器。会日已暮,竟不及饭而别。少学于同里杨珠,既而扩充之,沉潜邃密,学者称谷平先生。门人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皆能传其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逆瑾窃权              从前

B世宗践阼               登上帝位

C邻境其功             窃夺

D将以浴器             柴火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B.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C.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D.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中屡次拒绝参加选拔谏议官的考试,但担任工部主事时上疏直言反对武宗在西华门内建立寺庙,陈述朝纲松弛、风俗败坏的事实,建议皇帝重振纲纪。

B.世宗时,李中被提升为广西提学副使,亲自到五经书院与学生讲经论义。任广东右布政使时触怒总督和巡抚御史,被指控为不称职,应当罢免,后降为四川右参政。

C.李中巡抚山东时,成功帮助灾民度过灾荒。后晋升为副都御使,总督南京储粮事务,捕获大盗关继光。御使金灿弹劾李中,朝廷商议将李中调任而他去世,追谥庄介。

D.李中为官廉正,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曾想留客人吃饭家中却无米无柴。李中治学深邃精密,学生称他为谷平先生。能继承他的学问的学生有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

(2)御史金灿按四川时,尝荐中。中不谢,灿憾之,至是摭他事诬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B.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宋代以后姓氏的重要性应该比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 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