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有许多人向一个从偏远大山走出来的青年才俊讨教成功的经验,这位年轻人总是会说起自己的母亲。尽管生活贫困,他的母亲也总是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不允许孩子乱扔乱放自己的东西。母亲经常对他说:“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这位年轻人说,母亲的话让他受益匪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精细与精致,铸就人生辉煌 生活,是由点点滴滴的细节所组成的,生活的意义,亦在于品味这点滴之间。再长的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完的,人生的成功与失败,都源自脚下的一步步。品味点滴之间,走好每一步,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精致与精细,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才能铸就人生的辉煌。 正如成功青年的母亲所言:“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生活中,尽管她们贫困,她却要求孩子的行为举止行为有规有矩、有张有弛、有粗有细。其实这一严格的要求已印迹在孩子的心中,当孩子成功的这一刻,精致的人生细节这颗种子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处于浮华社会中的人们,难道不更应该严于律己,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的精致吗? 细节,决定成败。古之今成大事业者,无不注重每个细节之精细。细节,是他们迈向成功清晰的足迹,是他们攀上巅峰的真实的台阶。注重细节的精致,就是让岁月流过我们手中而熠熠发光,我们亦因注重细节的精致而走向成功,甚至光宗耀祖,名垂千古。电话的发明,只因那多拧了半圈的螺丝;兰博基尼的创立,只因突破了法拉利发动机中细微的差错,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缘于一个胶皮项圈的松动没被关注......太多的失败,都来源于细微之处。细节的精致,能铸就辉煌,细节的粗糙,也能导致失败。真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细节,反馈生活。生活可以简陋,却不可以粗糙。贫困,只作用于肉体,并不阻碍精神的发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古人贫困之时,却依旧是生活的有滋有味,有板有眼,中规中矩,因为他们懂得了品味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精致,细微之处见精神。“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正如陋室铭所言,“何陋之有?”生活的细节让他们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让他们精神的草庐,屹立于风雨中而不倒。注重细节,铸就新的高度,也就铸就了生活的辉煌。 细节,构筑明天。明天是美的,每个有梦想的人都会这么想,都会这么做。对追梦者而言,人生细节,是寻觅梦想的不竭的动力。佛经中有言:芥子纳须弥。以小见大,细节反映了太多,也构筑了每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的明天的大厦。我想,只有今天注重细节的精致,避免细枝末节的粗糙与草率,明天的大厦才会坚固屹立,明天的航船才会乘着梦想远航。注重细节的精致,让我们明白拥有什么,我们需要什么,面对梦想我们该做什么,放弃什么。生活就在这细微之间,我们点点滴滴地构筑着明天,铸就着辉煌。每一个人都需要成功,渴望人生赛场的一场胜利,每个人都倾心于生活,每个人都会幻想那灿烂的明天。注重细节吧,它决定了成败,让他反馈生活,构筑明天,圆青春的梦,铸就了生命的辉煌。 有时候影响我们千里征程的,不是一座座山一条条河,而是我们鞋子里的一粒细沙。信乎? 【解析】 试题分析:经营精致的人生,人穷志不短,活的要有尊严,做事要有条理,父母的言传身教等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应该说,这个题审题立意是比较简单的。符合命题趋势,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材料最后一句话:“是母亲的话让他受益匪浅”是审题立意的线索,钥匙,即提示语。换句话说就是他成为青年才俊的成功经验是母亲教育的结果。母亲怎样教育的呢?(做和说两个方面)1.“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允许孩子乱扔乱放自己的东西”。其实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对于人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记得记者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时,问他们那一所大学或实验室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是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吃饭前要洗手,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这也是说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2.母亲说:“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贫穷不可怕,但不能因为贫穷就可以草率、不细致,马马虎虎,大大咧咧。贫穷不是理由,要想成为青年才俊,就必须有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严谨有条理的好习惯。生活的好习惯对于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等习惯的养成起着很大的作用。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这个题如果单写“成功”或“母亲教育”或“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都是偏离题意的。为什么?青年人“总会说起自己的母亲”的前提背景是他已然成为“青年才俊”,许多人在向他讨教成功的经验。他在回答他为什么会成功,所以不可单就一点去作文。考生必须很好的领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句话的意义。如果单就上边说的一点作文,就脱离了内容范围作文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医学人文医生思考人的价值

郭莉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医学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都获得重大突破。人们在为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带来的新能力而欢呼的时候,越来越意识到人的 价值和尊严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理性的发展正在背离人文精神的需求——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始料未及的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自己的实践和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价值问题”,只靠他们自己的专业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人文学者的广阔视野。

医学人文最早关注的是医学的本质问题和最基本的人类价值问题。此前,医学生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在情感上与病人保持距离,因为医学教育者认为情感具有主观 性,会干扰医学实践中的“科学”判断。但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先驱之一多尼·塞尔夫提出了医学教育要同时培养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观点。他指出,认知能力包括 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包括对患者、同事以及对自己的同情、敏感性和共情,医生的情感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更好地提 供病人照护,但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却忽视了情感能力的培养。

从一开始,美国学者就认为文学是医学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与医学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亲密的关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医学生可以意识到慢性病、残疾、死 亡、抑郁和苦难不会屈服于技术和科学,这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问题,需要技术以外的力量和智慧来面对;文学有助于培养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作出伦理决策的重要基 础(想象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会带来不同的视角);此外,文学为医学生提供宝贵的内省机会,只有省察自己才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对苦难和死亡的态度, 这些都是好医生需要的品质。

而对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年轻医学生来说,文学创造了一个可以近距离探索人的价值、人际关系、人的情绪的模拟环境,关于疾病、衰老、死亡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年 轻健康、没有经历过疾病折磨、甚至没有经历过家人死亡的医学生去感受这些经历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反思医生在这些人生关键时刻的作用;阅读并分析文学作 品中的人物有助于医学生深入病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

面对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国内医学界也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论调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时,如果病 人能够遇到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己任、在压抑的环境中愿意倾听他们的痛苦,能够给予他们关爱和希望的医务工作者,病人的求医经历也就会因此得到改善。

(选自2013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简要概括文学对于医学具有哪些价值?

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为何要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

3.探究文章以“套袖”为标题的作用?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自新传

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又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 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贫贱之为         戚:亲戚

B为其母酒食             具:准备

C自新一切不             省:理会

D笞辱,意忽忽不乐     召:招致

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3.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2)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

4.简要概括张自新性格质朴,不矫揉造作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