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梁书·王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B.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C.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D.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规有预见性。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

B.王规好学才高。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郡里举荐他为秀才;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

C.王规有胆有识。湘东王任京尹时,和朝士集会宴饮,席间让王规行酒令,王规以“自从晋迁至江左以来,没有过这种做法”为由从容拒绝。

D.王规寄情山水,不留恋官场。当朝廷任命他为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

(2)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答案:
1.A 2.C 3.D 4.(1)着手办事并不难,但要成就功业却很难。羯寇似游魂出没不定,为时已久,桓温征讨他们,得到了羯寇占领的土地却又失去了,宋武帝最终也未能成功。(2)当时芮珍宗休假回家,王规对他很疏远,芮珍宗返回京都,秘密上奏说王规“不理郡中政事”。 【解析】 1. 试题分析:“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主语不一致,中间应该断开,“之”本身就是停顿的,中间要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主语不一致,中间应该断开,“之”本身就是停顿的,中间要断开。 2. 试题分析:“五经”不包括《中庸》。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五经”不包括《中庸》。 3. 试题分析:朝廷让他任“右军将军”,他未任职;后又让他任“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他称病不任职。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朝廷让他任“右军将军”,他未任职;后又让他任“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他称病不任职。 4.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为功”“成功”“竟”“假”“遇”。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谨”“申”“不然”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王规八岁时,遭逢生母丧事,守丧期间至诚至孝。太尉徐孝嗣每次见到他,都被他的孝心感动得流泪,称他为“孝童”。王规的叔父王暕对他也十分器重,经常说:“这孩子是我家的千里驹。”王规十二岁时。对《五经》的大义都大致通晓。长大成人之后,更喜爱学习且有口才。王规被州里举荐为秀才,郡里选用他担任主簿。 王规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多次升迁任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薄、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朝廷改建太极殿,建成之后,王规(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晋安王萧纲出京任南徐州刺史,他从严选用属官,王规被选用为云麾谘议参军。过了很久,王规又出京任新安太守,因居父丧而离职。服丧期满之后,王规袭封南昌县侯,被任命为中书黄门侍郎。皇上命王规与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一同侍奉太子,昭明太子对他们都以礼相待。当时,湘东王任京尹,和朝中大臣集会宴饮,席间,湘东王吩咐王规行酒令。王规从容回答道:“自从晋迁至江左以来,没有过这种做法。”当时,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座,都认为这话说得很有见识。普通初年,陈庆之北伐,收复洛阳,朝中百官齐声庆贺,王规退朝后说:“着手办事并不难,但要成就功业却很难。羯寇似游魂出没不定,为时已久,桓温征讨他们,得到了羯寇占领的土地却又失去了,宋武帝最终也未能成功。我们孤军深入敌境,没有后援,兵力无法连上,军粮无以为继,这一仗,将要招来祸患了。”不久朝廷的军队果然全军覆没。他对事物的透彻了解多与此相似。 普通六年,高祖在文德殿设宴为广州刺史元景隆饯行,下诏命大臣们赋诗,规定都用五十韵作诗,王规提起笔立即就写完呈上,诗句文辞又很优美。高祖赞赏王规的才气,当天便下诏任命他为侍中。中大通二年,王规出京任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当年,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王规仍然就任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的家在吴郡,以前的太守都尽心巴结他。当时芮珍宗休假回家,王规对他很疏远,芮珍宗返回京都,秘密上奏说王规“不理郡中政事”。不久王规便改任左民尚书。吴郡的官吏百姓一千多人到京城请求让王规留任,先后三次上表请奏,皇上不答应。不久王规以左民尚书的身份兼任右军将军,没有上任,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王规称病推辞,不肯任职,在钟山宋熙寺建屋居住。大同二年,王规去世,享年四十五岁。王规收集《后汉书》各家说法,注《续汉书》二百卷,还有文集二十卷。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评“抗日神剧”:暴力夸张罔顾公共理性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 少事,都付笑谈中”了。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选自201332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B.“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C.“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不仅将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空洞化和游戏化,还将其变成了纯粹的暴力刺激。

D.“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B.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置于正确的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的宣扬人性中某些本能欲求。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C.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