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猴年春晚可谓星光熠熠,歌手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使人们观赏到来自黄土高坡的古老民间艺术的活力。

B近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枣阳市物馆联合举办的“穆穆曾侯——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特展”在省博物馆开幕。值得关注的是,一尊刻有“芈”字的青铜鼎首次亮相。

C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D某种程度上,1986年播出的《西游记》已成为我们对吴承恩名著《西游记》最重要的理解途径,六小龄童对我们并不陌生,成为了两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猴王。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搭配不当,把“观赏”改为“感受”或删除“的活力”。C.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D.一是“六小龄童对我们并不陌生”主客颠倒;二是搭配不当,“成为了两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猴王”不是“六小龄童”本人,应为“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句式杂糅都可用此法。A.搭配不当,把“观赏”改为“感受”或删除“的活力”第二,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以用此法。比如C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第三,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第四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比如题中D项,“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第五,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的语音标志。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往纯粹的羊肠小道

王一方

──25岁就获得哲学、神学两个博士学位,管风琴演奏家,法兰西科学、道德和政治科学院的院士,哲学家萨特的堂叔,德国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大文学家罗曼·罗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终身朋友……

他就是施韦泽。他让人想到中国抗战时期来中国的诺尔曼·白求恩:一个纯粹的人。

30岁的他,突然宣布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间医生,为此,他转而学医,八年后,他以医学博士身份开始了他52年的艰辛的人道主义实践生涯。

从决定到启程,八年,八年啊──

是利他主义吗?他不像唐·吉诃德向风车冲杀那样。是上帝的召唤吗?他风趣地讥笑用上帝召唤来解释他的选择的教士:“他们的听力比我好!”是出于对苦难的同情吗?他认为仅仅出于同情显得太狭隘。

与他同时代的一位作家认为:一个缺少历史阐释和淳朴气息的非洲比由历史学说填满的精致的欧洲更能抚慰他的心灵祈盼与饥渴。爱因斯坦也认为:非洲的事业对于我们在道德上、麻木和无心智的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逃匿和摆脱,而面对这种选择的机会,个别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施韦泽是一个例外,他在对浮士德的精神依恋之中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和责任。

他的道德祈盼、心灵饥渴,直指纯粹人生的伦理追求和实践需要,由“意会”走向了言说。1915年的一天,他觉得自己像个“在漏船中的人,这条船不能驶向大海,必须打造一条新船……”这时,一个新词突然闪入脑海:敬畏生命。这个词似乎让他找到了纯粹的彼岸。

“敬畏生命”主张生命是无条件的神圣、无条件的有价值,从而使道德纯粹求诸内心成为可能。人类原初的道德冲动与他深层次的理解随后被他拉向哲学,界定为一种“生存意志”:一种“自我的意欲生活的生命”。他毕生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实践也源于这一生存意志的冲动。“当我为其他生命奉献出自己时,我永恒的生存意志便与永恒者结合,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在施韦泽看来,正是这样一种有几分神秘的“生存意志”引出了道德生活的净化与纯粹。

施韦泽似乎要说这样一个道理: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仅有科学、技术的知识与实践无法进入纯粹的疆域,甚至不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感触:“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话虽这么说,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行人寥寥。有人说:“人类不可以从两头点燃一根蜡烛。”但施韦泽坚持认为:“如果够长的话,可以这么做!”

施韦泽固然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这种快乐,但社会价值机器却未必能认同这类二元平峰式的贡献。他艰苦卓绝的医疗探索与创造性实践,没有能得到医学界的重视。虽然他是诺奖得主,但拿回的是和平奖。他一生中接受过数十次奖励,只获得过一次医学领域的不太出名的奖章。新锐的医学家还不时批评他思想保守,只热衷于重复性的技术操作,不重视时新的技术成果。他的医院也一点都不现代化,但他的丛林医院在高度技术化与高度组织化的医学时代里保持了对病人个体的尊重、人性的温情,以及在适宜技术处置下的一流疗效。在他眼里,过度技术化的医学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的冷漠。还是爱因斯坦理解他:“这个人的影响与其说来自令人赞叹的成就,毋宁说来自他那对通常的理智来说难以把握的整个人格。

尽管通往道德净化、人生纯粹的世界不会有什么康庄大道,但他依然享受着这条羊肠小道上的精神风光,这就是自信,这就是个性,来自内心的纯粹的自信扣个性!

(节选自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

【相关链接】

①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乖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施韦泽《我的呼吁》)

②施韦泽十分欣赏中国那种未被“玄思”所破坏的“基本的”和“自然的”同时又符合理性的精神,他看重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感兴趣。(德Heiner Roetz《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

③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程颐: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1.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施韦泽很像一位中国古代的圣人或君子,因为他的学术观点“生命都是一体的”与中国古代“物我合一”的观点很相似。

B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时有发生,如果按施韦泽的观点来看,这是医学技术化所致,因为它不能对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

C施韦泽关于“敬畏生命和“生存意志”的论述逻辑并不缜密,它重在唤起人们的体验,呼吁人们由体验去悟达道德境界。

D施韦泽的一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而在医学方面只获得过一次不太出名的奖,这表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出现了问题。

E本文开头简略提及白求恩,这样是为了引出对施韦泽的介绍并与施韦泽做类比,暗示两人都是在用生命去追求人生的纯粹。

2.施韦泽为什么要放弃已有的生活而选择去非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3.文中三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4. 为什么说“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行人寥寥”?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蟹肥簕杜鹃

丁之境

菊黄蟹肥秋正浓。

中秋节那天,小北专门到成隆行买了五只大闸蟹。128元一只,小北心里痛了一下,但想到妻子阿苏好这一口,也想让刚从农村老家来的父母尝尝正宗的大闸蟹,他那点小小的心痛转瞬即逝,那点钱算什么呢?

丰腴白净的阿苏生于江南,近段时间她正在减肥,晚上只喝一小碗汤和吃几口青菜。小北妈妈做的面食,她绝口不吃。但家乡大闸蟹的诱惑,阿苏还是抵挡不住的。她将小北买回来的活蟹洗净,放入蒸笼,蒸透后取出,去绳,将蟹一个个地整齐地码在白瓷盘中,缸餐白盘,煞是养眼。

小北的老家在缺水的黄土高原,小时候从未吃过螃蟹。记得和阿苏谈恋爱时,他在一家上海菜馆里第一次吃蟹,把蟹放进嘴里一阵乱嚼,味同嚼渣,连肉带碎壳都吐进了骨碟里。阿苏吃吃地笑着,说他简直是暴殄天物。

月圆之时,阳台上淡菊和秋桂的清香飘入室内,餐桌上除了红蟹白盘,还有各色佳肴、时令鲜果。6岁的儿子一航早已等不及了,坐在餐椅上大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螃蟹啦,吃螃蟹啦。”小北先给自己的爸妈各拿了一只蟹,阿苏语带炫耀地说:“爸妈,这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128元一只,你们见都没见过的,小北专门买来给你们尝尝鲜。”

“多少钱?128一只?这啥螃蟹啊?咋恁贵?那我不吃了,让航航吃。”小北妈赶忙把自己面前的蟹放在了孙子的盘子里,小北的爸爸几乎同时也把蟹放回了白瓷盘里。

小北又让了几次,老人坚决不肯吃。小北妈说:“俺们不爱吃,再说谁没吃过螃蟹啊?村里小孩们都在河里摸螃蟹,半天就一篓子,回家洗干净了,裹上面粉,在油锅里炸得焦黄焦黄的。”阿苏鄙夷地说:“你们北方人吃什么都是裹着面粉油炸,蟹的鲜味全给糟蹋了!再说小河蟹能和大闸蟹比吗?”

阿苏边说边拿起一只蟹,她用葱般水嫩的手指掰下蟹脚,再用洁白整齐的牙齿咬去蟹脚两头,用蟹脚的小头一捅,再用嘴一嘬,完整的蟹肉就出来了。小北胃寒,再加上不善吃蟹,吃了一只便觉索然无味,儿子也就是好奇,碗中的蟹肉尝了几口也作罢了。阿苏一边说笑丈夫儿子公婆不食美味不懂享受,一边大快朵颐,不仅如此,她吃完一只蟹,还能原样把蟹壳拼装回去,一只蟹好像又原样复活了。

第二天下班后,小北和阿苏一进家门,小北妈快步走进厨房,竟然从冰箱里端出了四只用草绳捆缠着的锃亮的青壳螃蟹!“每天晚上看你都不怎么吃饭,但昨天那么爱吃螃蟹,我今天在菜市场后面,见到有人在卖,28元四只,比小北买的便宜多了……”“多少钱? 28元四只?螃蟹?妈,你买的是死蟹吧,死螃蟹可是坚决不能吃的。”阿苏觉得乡下来的婆婆肯定上当了。小北妈急着辩解说:“怎么可能?眼珠都在动,不信,我解开给你看。”解开草绳的螃蟹张牙舞爪,看起来很凶猛,似乎在为小北妈解围。“在菜市场买的吗?”阿苏又问。“不是,菜市场后门,有人卖螃蟹。好多人都在排着队买,听说是刚从湖里捞的,很新鲜……”小北妈嗫嚅着解释。

阿苏口气里有了责怪:“妈,我都告诉过你。不要贪便宜去流动商贩那里买东西,怎么可能有7块钱一只的大闸蟹?再说了广州哪里会产大闸蟹啊?还刚捞的?这种来路不明又便宜的东西,我是不敢吃的,吃出什么毛病怎么得了?”小北妈一脸的不知所措。

小北知道妈妈尴尬,但也觉得阿苏说的不无道理,这螃蟹确实便宜得令人生疑,说不定真是那无良小贩……这时,阿苏不容置疑地对婆婆说:“你和爸也不要吃,吃出了毛病,还不知要花多少医药费呢。把螃蟹埋到花盆里作花肥吧。”小北想了想,还是把四只生猛锃亮的螃蟹深埋进了阳台上最大的一个花盆里,那里种着一棵枝干道劲的簕杜鹃。冬天到来的时候,小北的父母早已回老家了。不知是不是四只螃蟹的缘故,阳台上的簕杜鹃几乎每月都要盛放一次,并且颜色要比隔壁家的红艳。

那天阿苏在整理阳台上的旧报纸,里面滑出了一张促销传单,印着四只蒸熟的红红的大闸蟹,上写着:“新店开张,金秋送蟹,单只原价128元,现套餐只需28元仅限前50名顾客。”阿苏望着又一次怒放的簕杜鹃,想起了花盆中的四只蟹,想起了不识字的婆婆,她突然很想吃小北妈妈做的面条、饺子和葱油饼……

(选自2015年12月7日《羊城晚报》,有删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北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从未吃过大闸蟹,但为了讨妻子的欢心,竟然不惜高价专门为她买了五只阳澄湖大闸蟹。

B这篇小说完全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讲述故事,但视角却有不同,如小北夫妻和父母对大闸蟹价格的不同看法,这样写使情节发展产生了波澜。

C阿苏向公婆介绍大闸蟹,其语气耐人寻味,既有对自己吃过大闸蟹的炫耀,又有对公婆没有吃过的些许不屑,还有显摆孝心的意味。

D阿苏深信“便宜无好货”,所以出于对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的考虑,也出于怕花过多的医药费,便提出将蟹埋进花盆做肥料。

E小说以阿苏看到促销传单、明白事情真相而被触动为结局,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写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构思颇具艺术匠心。

2.小说在刻画阿苏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从场景照应看,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阿苏怀疑婆婆买来的螃蟹,甚而责怪婆婆,并坚持扔掉了正宗的大闸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