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幅公益广告碗中,一农夫扶着犁在耕种,根据要求答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请为这则公益广告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

2.请简要评价这幅公益广告画的创意。

 

答案:
1.当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2.农夫在碗中辛勤耕耘,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应该节约粮食。整幅图构图简洁,寓意深刻,但一目了然,警示效果强烈。(揭示寓意1分,创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此类题要认真审读漫画,从其表面看到本质。第一小题要求写一条宣传标语,宣传标语既是为了宣传,就要通俗易懂,而且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如用比喻、拟人、对偶等。漫画的内涵是要人们珍惜粮食,结合此意写出即可。第二小题要评价公益广告画的创意,评价时结合内涵和形式两方面进行。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缘,始于幼年家学。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身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叶嘉莹的母亲和姨母也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她们也常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

1941年,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又号驼庵)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叶嘉莹起初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人们只要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会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因为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为“跑野马”。

人们往往会隐隐感到,站在叶嘉莹身后的,正是恩师顾随的身影。

作家席慕蓉第一次听叶嘉莹的讲演后,心潮澎湃,写下这样的文字:只觉得她在台上像个发光体,她所散发的美感,让我如醉如痴。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熊烨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他来到南开之后,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那是叶嘉莹的坎坷身世。

然而,这些苦难,叶嘉莹很少对外人提及。她在台湾的学生,对她在白色恐怖中的苦难长期一无所知。叶嘉莹只是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那些深埋于心的苦闷和挣扎,与她自小就熟背的诗词发生了化学反应。叶嘉莹对诗词最初不求甚解,后来逐渐有了大彻大悟之感。

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终于对这句话有了真正的体会和了解。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

②“我是和诗词谈一辈子恋爱。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正是在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中,才成就了她诗词人生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2014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父母、伯父和姨母在她幼时便对她进行诗词的启蒙,特别是伯父引她以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B.席慕蓉、熊烨为叶嘉莹富有魅力的诗词讲演所折服。叶嘉莹的这个魅力完全是收到恩师顾随的影响,她完全接受了顾随的真传。

C.叶嘉莹的“好为人师”的嗜好,源于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毕生爱好和在长期积淀下自身具有的诗词魅力。以此,她可以扬名海内外。

D.处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自我的召唤,叶嘉莹自幼对古典诗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E.从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叶嘉莹的生命中,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她的爱好、谋生工具,更是映衬她一生坎坷和辉煌的伴侣。

2.从材料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嘉莹继承并发扬了恩师顾随的诗学精神?

3.叶嘉莹能够成就她的“诗词人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4.叶嘉莹的精神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