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邱福,安徽凤阳人。起卒伍,事成祖籓邸。积年劳,授燕山中护卫千户。燕师起,与朱能、张玉首夺九门。大战真定,突入子城。战白沟河,以劲卒捣中坚。夹河、沧州、灵璧诸大战,皆为军锋。盛庸兵扼淮,战舰数千艘蔽淮岸。福与朱能将数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潜济,猝薄南军。庸惊走,尽夺其战舰,军乃得渡。累迁至中军都督同知。

福为人朴戆鸷勇,谋画智计不如玉,敢战深入与能埒。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与世券。命议诸功臣封赏,每奉命议政,皆首福。

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命福佩征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以十万骑行。帝虑福轻敌,谕以:“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已行,又连赐敕,谓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福出塞,帅千余人先至胪朐河南。遇游骑,击败之,遂渡河。获其尚书一人,饮之酒,问本雅失里所在。尚书言:“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曰:“当疾驰擒之。”诸将请俟诸军集,侦虚实而后进。福不从。以尚书为乡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李远谏曰:“将军轻信敌闲,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燃炬鸣炮,张军势,使彼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始上与将军言何如,而遂忘之乎?”王聪亦力言不可。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麾士卒随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不得已与俱。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年六十七,一军皆没。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三》)

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B.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C.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D.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2.对文中加横线的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真定,即历史上的常山真定,即今河北正定,三国时代的常胜将军赵云便是诞生于此。

B.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时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C河南,即黄河以南,古代江河往往指的是长江和黄河。   

D.伐鼓,击鼓,古时作战以击鼓为进攻的信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邱福行伍出身,与明成祖关系亲密。在成祖还是藩王的时候就已经效力在府邸,同时它也深受成祖信任,即位后论功行赏被排在首位。

B.邱福仕途顺利,官职一再升迁。由最初的燕山中护卫千户累迁至中军都督同知,后被封为淇国公,在讨伐本雅失里时出任征虏的将军。

C.邱福身经百战,屡经功勋,夺九门,战真定,战白沟河及夹河、沧州、灵璧等地,淮河岸边奇袭盛庸。可惜在征讨本雅失里时全军覆没。

D.邱福作战时有轻敌思想。出塞后,他不顾皇帝的告诫以及下属的劝阻,轻信地方奸细之言,执意孤军深入,结果陷入重围之中,力战而亡。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2)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答案:
1.A 2.C 3.D 4. (1)即使不见贼寇,也应当时时像面对敌军那样,观察时机决定进退,不可固执一见。一次作战不胜,等待第二次作战。 (2)失败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非常愤怒。因为众将中没有值得任用的人,决定亲自出征。剥夺邱福的世袭爵位,将他的家人流放到海南。 【解析】 1.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先抓名词“诸将、成祖、丘将军、我、功臣”,再看固定词组,“即位、为首”。原文的句子“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回忆平时在课本中和课外学习中学到的古代有关文化常识,再据之判断。题中,C项错误在于:“河”在这里指的是胪朐河。 【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力战而亡”不准确,邱福是“被执遇害”。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的,D项“力战而亡”不准确,邱福是“被执遇害”。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即”即使;“相”观察、伺机;“执”固执;“再”第二次。第(2)句中的“闻”使……知道;“以”因为;“夺” 剥夺;“徙”流放。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邱福,凤阳人。出身于行伍,在成祖为藩王时就侍奉在府邸。积累多年功劳,被授予燕山中护卫千户。燕王起兵后,他与朱能、张玉率先夺取九门。在真定大战中,冲进子城。在白沟河作战,率领精锐士兵直捣敌军中坚。在夹河、沧州、灵璧各次大战中,都是军中前锋。盛庸的军队扼守淮河,数千艘战舰遮蔽了淮河两岸。邱福与朱能率领几百人,向西走了二十里,从上游偷偷渡过淮河,突然进逼南军。盛庸受惊逃走,燕军全部夺取南军的战舰,大军才得以渡河。邱福屡次升官至中军都督同知。 邱福为人朴实鲁莽,十分勇猛,智略谋划不如张玉,敢战敢冲与朱能相当。每当打了胜仗,诸将都争先献上所俘获的东西,只有邱福退在后面。成祖常常感叹道 :“邱将军的功劳,我自然明白。”成祖即位后,大封功臣,将邱福排在首位。授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并授予世袭凭证。成祖命他评议各位功臣的封赏,每次奉命议论朝政,都把邱福排在首位。 此前,本雅失里杀死明朝使臣郭骥,皇帝非常生气,派兵讨伐他。命令邱福佩戴征虏大将军官印,担任总兵官,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担任左、右副将,靖安使王忠、安平侯李远担任左、右参将,率十万骑兵前往。皇上担心邱福轻敌,告诫道:“用兵必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使不见贼寇,也应当时时像面对敌军那样,观察时机决定进退,不可固执一见。一次作战不胜,等待第二次作战。” 出发之后,又接连赐诏,说军中如果有人说敌军容易攻取,千万不要相信。 邱福出塞后,率领一千余人先至胪朐河的南边,遇上敌军巡逻的骑兵,打败他们,于是渡河。俘获敌军的一名尚书,给他酒喝,询问本雅失里所在之处。尚书说:“听说大军来到,他惊惶地向北逃跑,离这里大约三十里。”邱福非常高兴地说:“应当赶快骑马过去捉住他。”众将请求等到各路大军集合后,侦察虚实后再出兵。邱福不听。让尚书做向导,径直逼近敌营。战斗了两天,每一交战,敌军就假装战败退去,邱福一心想追杀他们。李远劝阻道:“将军轻信敌军间谍,孤军深入四处转战。敌人故意示弱引诱我军深入,我军前进必然不利,后退却又担心被敌人追击,只有构建营寨确保自身安全。白天挥旗击鼓,派出奇兵向敌人挑战;晚上多多点火鸣炮,虚张声势,使敌方无法预料。等到我军全部赶到,合力进攻他们,必定胜利。否则,也可以保全军队而返回。当初皇上和将军怎么说的,您竟然忘了吗?”王聪也极力说不可以。邱福都听不进去,厉声说道:“违犯命令的杀头!”就率先驱马前进,指挥士兵跟着前进。骑马的人都哭了。众将迫不得已与他同行。不久敌军大批到来,将他们重重包围。王聪战死,邱福及众将都被捉住遭到杀害,时年六十七岁,明军全军覆没。失败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非常愤怒。因为众将中没有值得任用的人,决定亲自出征。剥夺邱福的世袭爵位,将他的家人流放到海南。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交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冬季的每个下午,椋鸟在罗马郊外觅食后都会回到这里的鸟窝。黄昏时分,这些鸟群会在天空中上演半个多小时的特技表演,它们有时像一股烟雾,有时又像一条摆动的缎带。卡瓦尼亚和他的团队把鸟群的移动做成了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鸟群中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鸟群边缘的鸟比中心更密集,就像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中央的乘客悠闲地聊天,车门附近却很拥挤。更让他们感到有趣的发现是,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的六七只鸟的活动。邻近的鸟距离它自己的远近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类的数量,它们只根据邻近的同类来改变飞行速度和方向,这就能保证整个鸟群朝同一方向飞行。进化为什么选择了“六”或“七”作为神奇的数字?一种解释是“七”是鸟类认知能力的极限,它们无法跟踪七个以上的物体的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七”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你也许以为你沟通的个体越多越好,但如果你跟太多人沟通,你会得到太多嘈杂的不准确的信息。这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你搞清楚状况之后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1.下列关于成群的动物遇到紧急情况不会相互碰撞的原因,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蚂蚁、鱼和鸟能够运用信息素在群体中交流,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通过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B.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它们都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具有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活动规则不仅仅是局部的互动。

C.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信息,它负责带领整个群体,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

D.鸟类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飞行时能让它们彼此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冬日黄昏罗马马西莫宫上空的椋鸟群特技表演般的飞翔,给科学家研究动物在群体活动中不碰撞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B.科学家把鸟群的移动做成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运动的鸟群中鸟的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中人群的分布情况很相像。

C.科学家发现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自身两侧的六七只鸟,根据它们来调整飞行。 

D.有人认为,沟通的个体并非越多越好,跟太多人沟通会得到很多不准确的信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是“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动物的行为与人的行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动物的行为方式,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有重要的帮助。

B.伊恩•库森认为,人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因惊慌失措而发生踩踏事件,而成群的动物却不会,是因为人类在群体活动时没有互动规则。 

C.有些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够避免碰撞,还能够降低飞行阻力,增加飞行距离,提高飞行效率。

D.欧盟组织多国多学科的科学家和多家机构,进行“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在时尚、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群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