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

儿子就像“外星人”

【印度】贾格迪什·帕特尔

“爸爸,你受伤了?”维贾伊看着我,伤心地问。

刚才,我和维贾伊正在玩着王子和马的游戏。我们一块儿笑呀,跳呀,摇呀。突然,维贾伊身体失去平衡,挥舞的手臂碰到了旁边的茶几。一只杯子啪地摔落到石地板上,只见鲜血从我的臂上滴落下来。刚才欢乐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看到我脸上痛苦的样子,蹒跚学步的三岁儿子露出一副关切的表情。

看到这,我感到无限欣慰,眼里不禁噙满了泪水。

三十年过去了,这一幕场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此时此刻,维贾伊驱车前往休斯顿国际机场,送我返回故土。我不知道,维贾伊这次是否真的欢迎我的到来,也许我的离去会使他感到如释重负。然而,从明净的挡风玻璃,我发现一向做事专心的维贾伊似乎有点心乱神迷。一路上,我们默默无语。我闭上眼睛,过去六个月来的那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的妻子吉塔在孟买的一次车祸中命丧黄泉。面对眼前的现实,我无法接受,整天躲在过去的阴影中难以自拔。出事后,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慰问。然而,曲终人散之后,面对人去楼空的家,我感到十分孤独和沮丧,渴望有人来陪伴。于是,儿子维贾伊的来信就像一根伸向一个落水者的救命稻草:“爸爸,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吧,你会感到好些的。”很快,我便将公司卖给了合伙人,匆匆踏上了美国这片土地,准备和孙子维克拉姆一起玩耍,享受天伦之乐,找回昔日那种其乐融融的生活。

然而,来到休斯顿,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维贾伊忙于医务,整天操心的是他的诊所;他的妻子黛维也有她自己的朋友;而维科拉姆有司各特、贾森,还有一屋子的玩具,对我的热情毫不领情,整天将自己置身于动漫和游戏世界中。几天过后,我感到在儿子的家中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同在屋檐下,我们却没有共同的语言。只有在一起吃饭时,我们才有片刻的欢笑。而这种欢笑却不是那么亲密无间,就像油和水一样难以交融。几个星期过去了,我的脑海里产生一个可怕的念头,尽管我不想承认:维贾伊,黛维,维克拉姆,没有一个爱我。

就在这时候,我遇到了拉杰什。

在一次聚会上,相见一分钟之后,我便被他那不同凡响的话语触动了。

“你不喜欢这里?”拉杰什问,“过一段时间你就会适应的。”

“你在美国多久了?”我问。

“下个月就到两年了。在这里,我长了不少见识,学会了而且还在努力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拉杰什答道。

凌晨一点,我们回了家。躺在床上,我反复问自己,我需要学些什么呢?我是不是对儿子寄予太高的期望?我辗转反侧,整个晚上都在想着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过去,我是一家之长,如今,我只是作客儿子家的父亲。

第二天,我意外地接到了拉杰什的电话。电话中,他显得神采飞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谈到日常生活时,拉杰什说他每天都要去公园,并鼓动我陪他一起去。“公园里到处是孩子、年轻的妈妈们,还有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他还开起了玩笑,“你大概喜欢看那些年轻妈妈们可爱的长腿吧。”即使那里没有一草一木,没有娱乐场,没有座椅,我也乐于前往。于是,我答应了他的邀请。

我们见了一面又一面,见面似乎成了我每天提神的一剂良药,成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坐在湿漉漉的椅子上,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嬉闹,不时听到某位妈妈尖脆的喊声,我和拉杰什又沉入往事的回忆之中。有时候,我们坐在那里遥望着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不觉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几天后,一个电话打破了我们平静的世界。那是拉杰什儿子打来的。他说,我最亲密的朋友前天突然中风,现在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

整个一天,我都坐立不安,忧心忡忡。看来,我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条友谊的纽带。这种关系最初出于一种需要,而如今发展成为一种休戚与共的友情。真不知道,没有拉杰什我该如何是好?

维贾伊一下班,我便把这一不幸消息告诉了他。随即,我们赶往医院。拉杰什微闭着眼睛,苍白的身上插着讨厌的管子,但却显得十分安详。我刚坐下,他便醒来了。我们寒暄了几句。维贾伊出去了解拉杰什的病情。这时,拉杰什招呼我。我走近病床,握住他那温暖的手。拉杰什用尽力气说道,“你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我告诉过你在这个国家要学会生活,培养兴趣吗?其实,那只是一个如意的想法。美国人试图用印度古吉拉特语与外星人交流。而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儿子对我们来说似乎变成了外星人。”

我止住他的话,“现在,别去想这些了。”

几分钟后,维贾伊走回了病房,我们又匆匆离去了。第二天,拉杰什便离开了人世。

“爸爸,机场到了。”维贾伊唤醒了我的回忆。

在售票处,我们得知航班已经推迟了。维贾伊提议我们去候机室喝点什么。一杯饮料之后,我觉得神清气爽,郁闷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爸爸,这三个月来,我没能抽出时间陪你,也没有带你去任何地方。”维贾伊说道。

“你工作忙嘛。”我没有勇气说出实话。

“不,这不是事实。我和黛维本应给你更多的关爱。”维贾伊坦率地说道,“为什么你什么事都不告诉我们呢?”

真正的爱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我禁不住讥讽了一句。

“对不起。下一次,我保证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维贾伊凝望着我,深情地说道。

走上舷梯,我转身朝维贾伊挥了挥手。他那满脸愧疚的神情似乎在告诉我,“爸爸,我伤害了你,请原谅。”

想到这,我的眼里又不禁噙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22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完全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我”陪着三岁儿子维贾伊玩游戏的描写开始,以到留学美国的儿子送“我”回国结束。

B.因为妻子在一次车祸中丧命,“我”陷入过去的阴影中难以自拔,面对人去楼空的家,感到十分孤独和沮丧,渴望有人来陪伴。

C.儿子维贾伊的来信被“我”视为救命稻草,便将公司卖给了合伙人,准备去美国享受天伦之乐,找回昔日充满快乐的生活。

D.儿子一家人生活处境艰难,整天要为诊所操心,孙子沉浸在动漫和游戏中,把“我”当作局外人,“我”的梦想破灭了。

E.自从和拉杰什相识后,“我”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过去是一家之长,现在是作客儿子家的父亲,想调整心态以适应环境。

2.这篇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并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3.小说中插入“我”与拉杰什的相识、相交的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文中“真正的爱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一句话很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D 2.①富有童心。年轻时和儿子尽情玩耍,到了老年梦想和孙子一起玩耍。②易于动情。为儿子一句关切的问询,感到“神清气爽”;一个神情,就让“我”眼里“噙满了泪水”。③重情重义。妻子因车祸离世,一度陷入阴影中难以自拔;好友拉杰什生命垂危时,不知如何是好。④理智宽厚。感到无法融入儿子一家,便返回故土。 3.①反衬“我”梦想破灭之后的失落,看似偶然巧合,实则精心构思。②借拉杰什,点题释题,既解读者心头之疑,又引人深思。③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实现了“我”由满心欢喜地匆匆踏上美国这片土地到不无遗憾地离开这一重要转折,从而使更具真实性和可读性。 4.①在与儿子的交流中,“我”的这句话体现了“我”对亲情的专注与执着。②妻子离世后,“我”与孤独和沮丧相伴,渴望得到亲人的陪伴和关爱。③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里,“我”到美国后,儿子忙于事业,儿媳和孙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忽略了与老人的交流,使老人感到孤独。④爱,其实很简单,给家人倒上一杯水,送去一句问候的话,那怕是一个充满爱意的神态动作,足以感动人。 【解析】 1.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解答时,需要逐项分析,做出判断。A“完全按时间顺序展开”错,文章所写之事时间跨度大,用了多处插叙,如开头写“我”对三十年前的场景是回忆;还有妻子的死也是插叙;D“生活处境艰难”和“梦想破灭了”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把‘我’当作局外人”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感觉。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主要方法是把各选项说法与文本进行比较,看其中的表述有无差异。如此题,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文本所用的叙述方式;D项,表述内容与文本无关,一些内容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2.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①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主要是细节描写)入手。②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和切入点。③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本题中,注意从文本中的相关叙述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诸如:年轻时和儿子尽情玩耍,到了老年梦想和孙子一起玩耍、为儿子一句关切的问询,感到“神清气爽”;一个神情,就让“我”眼里“噙满了泪水”、妻子因车祸离世,一度陷入阴影中难以自拔;好友拉杰什生命垂危时,不知如何是好、感到无法融入儿子一家,便返回故土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概括“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解答技巧是,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有关内容,并分条概括,然后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注意一要全面,二要准确,同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相关内容。 3.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注意分析:一般小说写作中,插叙的作用为:反衬作用、点题释题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这是个纲要,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注意把握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一般是与相关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充实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本题分析时,应注意考虑“我”的行为和感受以及围绕着人物展开的内容。 4.4】 试题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有:照应开头或者题目,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在前文基础上深化主题;开放性的结尾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此题中,文本中有几处较为明显地对此事有所叙写。如:与儿子的交流中、妻子离世后、“我”到美国后这三个阶段,都有所体现,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注意从文本出发,关注老人和儿子两个角度,围绕亲情谈几点看法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明生员先生山传

嵇曾筠

先生名山,字青主,阳曲人。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年十四,督学文太清拔入庠。袁临候继咸,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山益发愤下帷。崇祯丙子,继咸为直指张孙振诬诋下狱。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褴褛,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后继咸官南方,数召山,山终不往。

国朝定鼎,自九江执继咸北上,山乃潜入都,密候继咸起居。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

山性至孝,父之谟病笃,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旬日父愈,人谓孝通神明。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弟殁,抚遗孤过于己子。失偶时年二十七,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

自李自成犯京师,明庄烈皇帝殉国,山遂绝意进取,弃青衿为黄冠,号石道人。衣草履,时遨游于平定、祁汾间,所至有墨痕笔迹。工诗赋,善古文词,临池得二王神理,博古今典籍,百家诸子,靡不淹贯。精岐黄术,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家故饶,至是渐益窭,安贫乐道泊如也。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康熙戊午,诏举博学宏词,廷臣交章荐山,山坚以老病辞。当事者立迫就道,道称股病不能行,肩舆舁入都,卧旅邸不赴试。满汉王公九卿、贤士大夫,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就见者罗溢其门,子眉送迎常不及。山但欹倚榻上言∶“衰老不可为礼。”诸贵人益以此重山,弗之怪也。

明年三月,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归愈澹泊,自甘僻居远村,不入城府。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又六年卒,远近会葬者,数千百人。

嵇礼斋曰:先生盖有道而隐者也。至若义白知己之冤,其贤于世之平居师友相亲慕,临难背负,不引手救,漠然若不相识者,亦远矣。先生真无愧哉!

(选自《师善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袁临候继咸:袁继咸,明代大臣,提学山西时上疏抨击权贵,遭宦党诬陷,解京治罪,傅山等百余人追随至京为之辩诬。明亡后拒降被杀。临候,官职名。②直指:官职名,“直指使者”的简称。③岐黄:指上古时代的两位医学家岐伯和皇帝。

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咸见杀,山收其而归        遗:遗骨,遗骸

B.子眉五龄,誓不复娶          甫:刚刚,才

C.家故饶,至是渐益            窭:贫穷、穷困

D.下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    逮:抓,逮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具体表现傅山品行高尚的一组是(     

①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 ②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 ③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 ④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 ⑤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 ⑥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山自幼聪慧,袁继咸很器重他。袁继咸蒙冤受屈时,傅山奔走千里,历经艰辛为袁继咸伸冤。

B.傅山的父亲得了重病,他朝夕在神像前跪拜,他的孝行感动了神灵,才使得父亲得以康复。

C.在傅山的帮助下,袁继咸得以昭雪。后来袁继咸多次召他南下,他不图报答,始终没有前往。

D.傅山被放归后,更加淡泊名利,不愿为官,甘愿居住在偏远的村庄,足迹不踏进城镇、官府。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

(2)精岐黄术,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

(3)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

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

杨国荣

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理性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义上的“观”——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了价值的内涵。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

内在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其中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

引申而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社会领域中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应共同存在而非相互排斥。与之相联系,这些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享有、运用自然资源上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按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以上权利,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而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以上原则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某些民族、某些国家在利用、消耗自然资源方面远远超过甚至压倒其他的阶层、集团、民族和国家。这里无疑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如果不加抑制,同样将导致生态的问题:当社会领域的某些成员、集团、民族、国家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时,天人之间的不平衡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正如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将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一样

以上事实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与社会上不平等地运用自然资源有着难以否认的联系。

可以看到,在天人关系之后,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前面所提及的看法,即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与之相应,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如前所述,以人观之的“观”既涉及以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包括从价值的视域看待世界。从逻辑上说,如果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并进而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以人观之”所涉及的以上价值关切对于抑制这种偏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文汇报》2014年12月9日,有删改)

1.下列对“以人观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狭义的理性认知直接指向了对价值的关切。

B.涉及狭义的理性认知,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

C.价值的关切,以天地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但并不包含任何物质上的价值利益。

D.孟子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明理学家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B.从人类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

C.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必然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这就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就是由我们上一代人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D.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避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等对象价值关切的科学概括,即自然中的“每一个个体”不管是敌是友,都可以互不伤害共生共存。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

C.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权利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

D.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进而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