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②云台万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  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作者友人。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1.同样写黄河、华山,本诗与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在景物描写的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2.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陆诗以平视、仰视的角度,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黄河之远,华山之高,鲜明突兀,气象宏伟;而本诗则是俯视的角度,是站在华山顶上俯视秦城,突出华山之高,黄河之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2.①“万里情”直抒胸臆,韩汝度回到家乡后,虽然与诗人远隔万里,但二人感情相连,表达了诗人在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②诗人想象韩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俯瞰黄河的快意舒畅,表达了对友人罢官还乡的安慰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一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而本诗中从“眺”“一线”可判断描写角度为“俯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五个特色: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五、从修辞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该题中应从“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为送别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如从诗中“万里情”,可分析运用了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 “万里情”从中分析出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学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节选自《明史·杨嗣昌吴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贼/ 文灿悉以资抚 / 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B.文灿既主抚议/ 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贼/ 文灿悉以资抚 / 帝既不复诘 / 廷臣亦莫言之

C.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贼/ 文灿悉以资抚/ 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D.文灿既主抚议/ 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贼/ 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 廷臣亦莫言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B国子监博士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C父忧:父丧的婉辞。根据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无论此人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天起,必须辞官回祖籍,为父守制27个月,这叫丁忧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

D兵部尚书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昌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

B.中原闹饥荒,到处发生暴乱,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

C.杨嗣昌因为一些官员剿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要求让他们承担过错,并毛遂自荐代替他人,皇帝没有答应。

D.杨嗣昌向皇帝上疏建议曹变蛟、左光先跟祖大弼限期平定盗贼,超过期限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

4.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②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