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诗歌鉴赏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1.诗歌后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绪?

2.诗中写“归梦”突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1.后两句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传达思乡的愁 2.因旅次见闻。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引发,触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后两句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归梦”“夜来”,用想象表达思乡之愁,“还到洛阳城”用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手法和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手法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如本题,“还到洛阳城”用拟人手法,“归梦”“夜来”,用想象表达思乡之愁。 2.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分析“归梦”突出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明确观点。“诗眼”应该是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如本题“归梦不知湖水阔”,这句的湖水阔应是指故乡遥远不可触,“阔别多日”“离别多时”阔既指的是湖面宽广,也指与故乡的距离太遥远。以这种远来写“夜来”,表现归乡的念头太强烈太迫切,而使他遥想,使他做起了“归梦”。“归梦”不知道湖水广阔,不知道万水千山的距离是渺茫的,但诗人是知道的,明知道还这么写,明知道不能见还要做“归乡之梦”,这也就是诗人出发思乡之情后的一系列感受。应该说前两句是铺垫的蓄势,借景物抒发心中的忧愁,后两句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传达思乡的愁苦。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世之余烈               奋:发展。

B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C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     镝:兵刃。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吞二周而诸侯

B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C天下之民

D取百越之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C以为关中之固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4.请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征耗银,或先已征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于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B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C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D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