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请以“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答案:
必须是一棵树 他接过母亲手中的伞,将伞偏向母亲的那一侧,对母亲微笑…… 他自小便是个讷讷的孩子。七岁前他一直夹在父母中间,什么不做都可能成为父母矛盾的源头。有时,他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引来父亲的一顿暴打和母亲深夜的啼哭。为此他学会了沉默,变得胆小懦弱。七岁时,他的父母终于离婚了,母亲爱他,坚持同他一起生活。七岁之后,他便开始了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 母亲没有什么别的技能,只在年轻时学过一阵子插花,于是就在街道偏僻的拐角处开一家小小的花店来维持生计。每天放学,他总是规规矩矩地到母亲的花店里,呆在一个小角落里,乖乖地不发出一丝声响。他们没有多少钱,靠卖花的微薄收入也大多花费在他的学习上。为此,母亲经常无法按时交纳房租,换来的就是房主接二连三的警告,当母亲赔着笑脸向房主道歉时,他也只是紧握着拳头不吭声,他那么小,却学会了心痛。 夏天雨很多,母亲带他回家,总是用因插花受伤的手费力地举起伞为他遮雨,母亲将他保护得很好,雨从来不会打落到他的身上。他也想帮助他的母亲,哪怕是举伞这样的小事,可是只要提到因一次的心血来潮而失手砸碎了店里的几个花瓶,他便无法开口了。逆风前行,母亲手中的伞摇晃的愈加厉害,他也不敢抬头,怕把自己的伤心泄露给了母亲。可是这一次,竟有一滴水落到了他的额头,他诧异地抬头,却看到母亲面色苍白,面颊上有点点地虚汗。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一直以来,母亲都走在他的前面,而此刻他却不知道怎么办了,最后在一位路人的帮助下将母亲送进了诊所。母亲已是严重的感冒,却硬是拖着瘦弱不堪的身子跟他走了那么长的一段路。他开始自责,麻木的心开始苏醒,他明白:自己不能再沉默下去,再也不能总躲在母亲的身后了。 休息了片刻,母亲起身要走,他听从了医生的话,拉住了母亲,母亲拗不过他眼神中的坚持,只好再次躺下。诊所中,他一直跟着医生,不住地询问怎样帮助母亲恢复,而恢复后,又怎样能保持健康。病床上的母亲欣喜的看着他的变化,她知道,她的孩子再也不是依偎在自己身旁的小草了,而是一棵真正可以依靠的大树! 走出诊所时,他接过母亲手中的伞,将伞偏向母亲的那一侧,对母亲微笑:妈妈,很早之前我就想为你撑伞了。 【解析】 试题分析:文题“树”,文体,散文。一提到树,人们马上想到它的亭亭玉立,枝繁叶茂。树本身的象征义非常丰富,易引发多元思考,写作的空间很大。首先,是写作思路的定位。这个题目适宜虚写,即把“树”的形象虚化理解。比如它可以是一种依靠,一种生存的意志,一种价值的实现,或者是某种信念理想的追求等等。如果只在“树”的本身打转转,那思路势必受阻。其次是写作体裁的定位。这个题目比较适合写记叙性或议论性散文。这样构思:1.把题目演绎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需要调动生活积累,当然也可以适当虚构。2.将思想(主旨)寓于故事之中。这个“思想”要扣住树的象征义,象糖一样溶进“故事”的水中。3.在描写中表达思想。即在行文中适时描写,让思想的载体生动活泼,比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等。如果写成议论性散文,关键是论点的提炼与分解。可从以下三个角度立意:1.从“是什么”角度立意,即必须是一棵什么性质的树。比如坚强、忠贞、高大、苍劲、独立、正直、有胆识、有才气等等,这些定语的排列组合就是论点的分解。2.从“为什么”角度立意,即为什么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别的,原因的探索过程就是论证的展开,论点的分解。3.从“怎么办”角度立意,即怎么做才能是一棵树,也就是途径的问寻。比如要不怕风雨,把根扎深,向上伸展等等,问寻的结果即是论点的分解。当然,文无定法,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粗浅解读,但不管怎么说,写什么就要像什么,弄成“四不像”是很难得高分的,简单的演绎材料、复制材料也很难出彩。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命题作文审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本题题眼是“树”,考生应该把叙述主体放在“树”上。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比如本题适宜虚写,即把“树”的形象虚化理解。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