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一面之难,带来的不只是温暖 《暖闻》栏目准备从三则新闻中选取一则来引导读者用温暖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一是良心“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一是老父亲需挂号才能与老父亲见上一面,一是主办方顾及小男孩成长对其不小心弄坏名画采取了备案而不报案的做法。 我认为,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人心更符合《暖闻》栏目的出发点和意旨。 温暖如冬日里的暖阳,驱逐寒冷的同时,带来明亮,带来暖和,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对春天的期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恰恰有着不仅限于带来温暖和感动的作用。 乍一看,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之难是何其冷冰冰啊。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是每个人心灵的栖息地,是幸福感的发源地。家庭中的亲情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父母子女之爱,朴实无华却动人心弦。可是,当别人与孩子在公园里嬉闹游戏的时候,当别人与孩子共享丰盛的晚餐的时候,老父亲就好久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了!他只得亲自到医院去,可儿子太忙了,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挂了号才能见到一面。这一面,实在让人为老父亲感到心疼,感到心酸,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然而,这一面之难带来真的只是心酸吗?这一面越难,折射出来的还有什么? 这一面之难,体现的是那沉重而无言的父爱,体现的是一份尽忠职守的职业精神。正是因为这“难”,他们的形象更为高大,他们的行为更温暖人心。真正的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老父亲深知作为医护人员的忙碌,想念儿子亲自到医院看他,等了好久才不得已挂了个号见上一面。他不打扰,不打断,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父爱无声的感人。儿子忙于工作,将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连头都没时间抬,也不就是“医者父母心”的践行吗?一个爱子,为小爱;一个爱人,为大爱,都是那么令人动容,热泪盈眶。 老父亲和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用温暖的目光看待社会和生活,进而创造温暖。生活中不缺少温暖,缺少的是发现温暖的眼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我们也会看到主刀医生用动画片安抚小萝莉情绪的有爱故事,也会看到医生长时间手术后累倒在地上的画面,现在也看到了医生的父亲见儿子一面是那么难。其实,只要我们多点理解,多点体谅,矛盾和冲突便少了许多,医患关系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更和谐,更温暖了吗?而一面之难暴露出来的制度里的人性化的缺失,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进而提出建议,让老父亲见儿子不再难,让普天下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温暖! 王蒙说:喜对天下,处处可喜。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但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给人带来温暖。暖对天下,处处温暖,这个才是中国梦的真正要义。 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那么简单。 【解析】 试题分析:一、材料与审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三则新闻,它们分别为“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主办方宽容12岁男孩无意损坏珍贵名画。这三则新闻均为有温度和人情味的事件,体现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的温暖。第二部分提出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任务。第一,必须从这三则新闻中选择其中一则新闻;第二,围绕“温度和人情味”这两个关键词,阐述选择该新闻的理由;第三,把选择的新闻与其他两则新闻进行对比性分析,凸显所选择新闻的温暖所在。因此,符合题意的立意,综合而言应该为“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对三则新闻能进行权衡,则属于符合题意,如果没有权衡这三则新闻,亦属于符合题意。如果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写“向他人或社会传递温暖和人情味”的内容,则属于偏离题意;如果没有做出选择判断,只是分析了三则新闻的温暖,则亦属于偏离题意。二、角度与立意:1.选择第一则新闻:“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①坚守良心,温暖他人。②诚信经营,传递正能量。③面对利益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2.选择第二则新闻: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①理解和尊重亲人,凸显关爱。②遵从秩序规则,方便他人。3.选择第三则新闻:主办方不惜珍贵名画受损,宽容12岁男孩。①面对他人无意的过错,主动宽容。②理解孩子的过失,呵护成长。③面对利益受损,理性处理。三、偏离题意的立意:1.三个主角都有温暖,没有突出更合适的新闻。2.脱离材料内容,只谈“学会选择”。3.脱离材料内容,只写“温暖和人情味、正能量”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易错警示】这道作文题,一看就是模仿2015年课标2卷出的,三则新闻,要求选一个刊登在“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的《暖闻》上,并且要求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换句话说,这道题的任务是,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论述三则新闻里三个人物的做法,哪个最有温度和人情味,或者,哪个更值得登报宣扬?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的一个核心法则就是一定要从整体理解材料,而不能将材料分割开来进而断章取义。比如这道题,第一则新闻,“油条哥”的事迹,一言以蔽之“良心”或者“善良”;第二则新闻,老父亲为了见儿子一面,排队两小时挂号,总结起来莫过于爱自己的孩子,又或者亲情;第三则新闻,“宽容”他人尤其是正处成长中的孩子的无心的过错。一定会有人在近似于“善良”、“亲情”和“宽容”之间作一个选择,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然后整篇文章围绕着那个最重要的来论述。这就掉入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话题作文的陷阱,因为这几个词概括相对应的几则新闻尚可,但是它们之间不具备任何可比性,而且几者还相互交叉。让几个不同的事物具备可比性,一定要找到这几个事物相同点,也即“异中求同”。这几则新闻人物的相同点在哪里?命题人怕考生找不到,所以在材料开篇就告诉了我们——“有温度和人情味”,什么叫“有温度”和“人情味”,说白了就是对人好,不冷漠。很显然,这三个人物的事迹都是有人情味的:“油条哥”不唯利是图,为顾客的健康着想;老父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意;画展主办方宽容孩子无心的过错,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则和法律追究责任。同样是“有温度和有人情味”的三个事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温度和人情味”的程度,“油条哥”做油条生意,用健康的油本属分内之事,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诚信经营才能做得长久;老父亲爱孩子,舐犊情深,父慈子孝,乃人之常情;相比之下,孩子无心之失损坏了名画,画展主办方按理追究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追究,而是考虑到孩子还小,还是无心之失,怕追究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从这三种程度来说,“油条哥”的“人情味”本是必须的,老父亲的“人情味”,而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是主动施与的,自然是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更为高尚。是不是说最高尚的就一定是最值得推崇的?未必。更合适的,也可以是更或缺的。几千年来,我们没少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还是缺乏法制精神的坑蒙拐骗,地沟油、毒奶粉仍然在威胁我们国人的健康,相比宣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义思想,我们更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害人之心不可有”最基本、最朴素的道德和法律准则,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每个公民,一切行为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这样说来,“油条哥”的事迹理应被宣扬。更合适的,可以是更前提的。人情味中的“人情”,最基本的莫过于亲子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子女都不爱,谈何爱他人?古代王朝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是有道理的,父不慈,子不孝,哪里还有忠君爱民呢? 如果再遇到类似课标2卷这样的题,一定不要在几则材料里抠所谓的关键词然后写成了话题作文,尝试去找到几则可以拿来比较的相同点,在此之上,找不同之处,从程度、对象、和或缺度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权衡。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