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宽容”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

青春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答:宽容是

宽容是

 

答案:
宽容是辽阔的大海,蕴含着无尽的情思;宽容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虽自由度大,但所选话题应健康、积极,句意应力求意蕴丰富。根据所给例句的分析,发现仿写句子应该符合以下要求:以“宽容”为话题,修辞上运修辞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句式上来说,是一个陈述语气复句。从逻辑上来说,所写对象的特点应该和提醒我们的内容一致。作答力求比喻贴切,句式一致,语意连贯、顺畅。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思路点拨】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以“爱心”为话题,写了两个比喻句,先是作比,后是说明爱心的巨大作用。另选话题时,也要照此顺序,用此形式。可就近联想,如“同情心”“宽容”等。此题属于典型仿写试题,应申清主旨、句式、修辞手法。很明显此题有比喻修辞,句式是对偶句式,主旨是关于生活的感慨。要注意主旨的积极向上。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西风胡杨

潘岳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愤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以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飙忽在天边的如诉如泣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金黄之美,属于秋天。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它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④胡杨,是我生平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草、甘草、骆驼草,它们和谐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学的真髓。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二十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个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

⑥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她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他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争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今天,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⑧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那怕仅仅一滴,也许这泪水能化成细雨救活胡杨。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选自《人民日报》2004年10月7日,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这句话的意思?

3.文章结尾作者写“我祈求上苍的泪,那怕仅仅一滴,也许这泪水能化成细雨救活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全文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①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②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③,与中国侔④。

(《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假:代理。②剖符:皇帝分封诸侯用的符信。③称制:自称皇帝。④侔:相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中长吏无与言者        足:值得

B.秦为无道,天下        苦:痛苦

C.因以法诛秦所置长吏      稍:逐渐,渐渐

D.败数县而焉              去:离开,离去

2.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为无道,天下苦之

②中国扰乱,未知所安

③恐盗兵侵地至此

④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⑤颇有中国人相辅

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没有杀掉赵佗,后来又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