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的沉沦

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的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2.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答案:
1.C.E 2.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要点: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要点: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要点:主旨)。形象生动,层层推进,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要点:表达效果) 3.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了对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或:乡土特色)正在被毁坏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 4.人不能没有灵魂,灵魂是一个人生存的动力与精神支柱。正如文中的老兵,故乡便是他的灵魂,故乡的土便是他精神的支撑,失去了,便失去了灵魂与动力,便失去了魂魄,无所寄托。我认同作者观点。人要有灵魂才有生存的勇气、动力与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戊戌六君子便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国家便是他们的灵魂,当国家沦落,他们无力改变时,他们已无惧生死;国家是他们的灵魂,国家沦落,灵魂已逝,他们也不愿意苟活。因此,人不能没有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存与向前的信念。 【解析】 试题分析: 1.A.表达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深切忧虑。B.“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曲解文意;D.“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与文意不符。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此题的选项B则为关于小说文意分析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首先是准确把握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此处实际上即为修辞手法),其次要熟知每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再将该修辞手法的作用与本句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解说。当然,绝不能忽略的是作者的情感特点;另外,注意答题思路清晰,表达流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赏析语句的方法:1.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 等。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 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 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 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 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 腻深刻。2.分析语言特点: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 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 点词语加强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3.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 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 如该题中修辞手法“拟人”“排比”。 3.这是一道标题含义的题目,只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沉沦”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分为表层和深层,表层是: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在消逝。 深层是: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毁容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答题时注意结合文中重点的句子:“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该题中考核的是“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此题表面看是考句子含义,实际是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探究,首先要知道“灵魂”指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和其他进行探究,“灵魂”在此文中应指“灵魂的归宿”, 结合文中尾句“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可知,然后结合文章的其他的文章探究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主题思想、深刻意蕴二个方面入手分析。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梁丘据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旅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何忠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垄:田埂。

B.据以其所有共我——共: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存:问候。

D.今四封之民——封:疆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