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丁玲

钻聚在这边窑里炕上的几个选举委员会的委员便陆续从窗口跳了出来。他们刚结束了会议,被很多问题弄得疲乏了的委员们,望了望天色,炊烟已经从窑顶上的烟囱里吐出来而为风吹往四方,他们只好决定赶到前边的庄子去吃饭,因为晚上在这还要布置第二天的第一行政村的选举大会。

然而已经三四天没有回家的指导员何华明却意外的被准许回家。区党委的副书记曾为他向大家说了一阵牧畜是很重要的等等的话。他唯一的牛就在这两天要生产,而他的老婆是只能烧烧三顿饭的一个四十多岁了的女人。

在桥头分了手。大家都朝南走,只有何华明独自往北向着回家的路。他眺望起四周来,天已经快黑了。二十天来,为着这乡的什么选举,回家的次数就少。相反的,就是当他每次回家之后听到的抱怨和唠叨也就更多。

转到后沟的时候,已经全黑下来了,靠着几十年的来来去去,和习惯了在黑处的视觉,他仍旧走的很快。而思绪也很快的转着。他是有很久的历史,很多可纪念的事同这条凶险、幽僻的深沟一道写着的他也曾离开过这里,挟着一个小包卷去入赘在老婆的家中,那时他才廿岁,她虽说已经三十二岁了,可是即使现在他也不能在回忆中搜出一个难看的印象。不久,他又牵了驮着老婆的小驴回来了。什么地方埋葬过他的一岁的儿子,和什么地方是安睡着他四岁女儿的尸体,无论在怎样的深夜他都能看见。他自从做了指导员以来常常弄得很晚才回家,而这些过去的印象带着一些甜蜜、辛酸和兴奋来抚慰着这个被很多艰深的政治问题和工作的繁难弄得头昏了的他,因此他对于这孤独的夜行,虽说还不能说养成为一种爱好,但却实在是并不讨厌的。

当他走上那宽坦的斜坡路,就走得更快了,他奇怪为什么这半天他几乎完全把他的牛忘记了。生过了呢?还是没有:平安无事呢,还是坏了?而在平日闲空时曾幻想过的一条小牛,同她母亲一模一样却是喜欢跳蹦的那影子倒完全没有了。他急急的便爬到了家,朝着关牛的地方奔去…

第二次从牛的住处回来后,老婆已经把炕上收拾好,而她自己却仍坐在灶门前,并不打算睡。她凝视着他,忍着什么。但他却在她脸上的每条皱纹里,看出都埋伏得有风暴,习惯使他明白,除了披上衣,赶快出门是不能避免的。然而时间已经很晚了,加上他的牛……他嫌恶的看着她已开始露顶的前脑,但为了省去一场风波便只好不去理她,而且在他躺下去时便说:“唉,实在熬!”他这样说。也不过表示他的不愿意吵架。希望那女人会因为他疲乏而饶了他。

然而有一滴什么东西落在地下了,女人在哭,先是一颗两颗的,后来眼泪便在脸上开了许多条河流不断的流着。微弱的麻油灯,照在那满是灰尘的黄发上,那托着腮颊的一只瘦手在灯下也就显出怕人的苍白。她轻轻的埋怨着自己,而且诅咒:“你是应该死的了,你的命就是这样坏的呀!活该有这末一个老汉,吃不上穿不上是你的命嘛……”

他不愿说什么,心里又惦着牛,便把身子朝窑外躺着。他心里想:“这老怪,简直不是个‘物质基础’,牛还会养仔,她是个什么东西,一个不会下蛋的母鸡。”什么是“物质基础”呢,他不懂,但他明白那意思,就是说那老东西已经不会再生娃的了。这是从这区党委副书记那里听来的新名词。

他们两人都极希望再有个孩子,他需要一个帮手,可是他们却更不和气,她骂他不挣钱不顾家,他骂她落后,拖尾巴,自从他做了这乡的指导员以后,他们便更难以和好,像有着解不开的仇恨。以前他们也吵架的,但使她更难过的是他越来越厉害的沉默。好像他的脾气变得好了,而她的更坏,但她感觉得他离去的更远,她毫不能把握住他。她要的是安适的生活,而他到底要什么呢,她不懂。

“知道我身体不成,总是‘难活’,连一点忙都不帮,草也是我铡的,牛要生仔,也不管……”她好像已经站了起来,他怕她跑过来,便一溜下炕,往院子里去了。他信脚到了牛栏边,槽里还剩下很多的草。牛躺在暗处,轻轻的喷着鼻子,“妈的,为什么还不生呢!”

他刚要离开牛栏的时候,一个人影横过来,轻声的问着:“你的牛生仔了没有?”这人一手托着草筐,一手撑在牛栏的门上,挡住他出来的路。

“是你,侯桂英。”心不觉的跳得快了起来。

侯桂英是他间壁的青联主任的妻子,丈夫才十八岁,而二十三岁了的她却总不欢喜,她曾提出过离婚。她是妇联会的委员,现已被提为参议会的候选人。

这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了,当他晚上起来喂牲口时,她也跟着来喂,而且总跟过来说几句话,即使白天见了,她也总是眯着她那单眼皮的长眼笑。月光落在剪了的发上,落在敞开的脖子上,牙齿轻轻的咬着嘴唇,她望着他。他也呆立在那里。

“你……”

他几乎要去做一件吓人的事,他可以什么都不怕的。但忽然另一个东西压住了他,他截断了她说道:“不行的,侯桂英,你快要做议员了,咱们都是干部,要受批评的。”于是推开了她,头也不回的,走进自己的窑里去。

“唉!”他长长的抽了一口气,躺到了炕上。像经过了一件大事后的那么有着应有的镇静。他觉得很满意。于是他喊他的老婆:“睡吧,牛还没有养仔呢,怕要到明天。”老婆看见他在说话了,便停止了哭泣。吹熄了灯。

“这老家伙终是不成的,好,就让她烧烧饭吧。闹离婚印象不好。”

然而院子里的鸡叫了。老婆已躺在他侧边,她唠叨的问着:“明天还要出去么?什么开不完的会……”

“牛是又怕侍候不成了……”但他已经没有很多时间来想牛的事,他需要睡眠,他阖着眼,努力去找瞌睡,窗户纸在慢慢变白,间壁已经有人起身了。而何华明却刚刚沉入在半睡眠状态中,黄瘦的老婆已经睡熟了,有一滴眼泪嵌在那凹下去了的眼角上。映在曙光里的这窑洞倒也显得很温暖,很甜适。

天渐渐的大亮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要筹备第二天的第一行政村选举大会,委员们不能回家,而何华明却因为自己家的母牛即将生产但自己的妻子年纪已经大了而被准许回家。

B.“然而有一滴戍马东西落在地下了”,何华明的妻子反常的表现,给了他意外的心灵震撼,但是这样的震撼是极为短暂的,很快便消散于嫌恶。

C.何华明与妻子之间的争吵不是直面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言自语,妻子的一番内心独白,展现了两人之间在生理、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巨大鸿沟。

D.“月光落在剪了的发上,落在敞开的脖子上,牙齿轻轻的咬着嘴唇”,对侯桂英的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细致入微,表现了她的娇美、恬静和雅洁。

E.小说的环境描写极为简省,却能够营造与语段相适应的意境和氛围,并且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暗示功能,对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作用很大。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夜”为标题,作者对“夜”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小说看似非常平淡,却展现了道德和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请结合全文对这种关系进行概括和分析,并谈谈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2.线索:明线是何华明与妻子、侯桂英之间情感和道德的纠纷和冲突,暗线是何华明家中母牛的生产准备过程。(2分,各1分)好处: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和浑融;两条线索之间构成的既相互促生又相互化解的关系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3.①为小说的发展提供环境的背景,小说由夜将至时开始,伴随着夜的到来而发展,在夜的环境和氛围中达到高潮。最终以夜的结束宣告小说的结束。(2分,概括1分,解释1分)②借由夜色的情感内涵和色彩安排情节,烘托人物,更好地展现何华明妻子的痛楚,并有效地激发何华明与侯桂英之间的情欲;③借由夜色联结过去,展现人物冲突的背景,一方面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夜晚对何华明心灵的浸润,由此塑造了夜这一独特意象的统一性和变化性。 4.①道德与人性有时是冲突的,何华明从内心深处嫌恶自己年长而无法生产的妻子,而对侯桂英产生情欲的冲动,这根源于人性深处对美的向往和对爱的追求,但这样的想法受到了道德的节制,何华明不愿离婚,也不肯发生婚外恋情,这是对道德的服从。(3分,概括1分,解释2分,解释须包括妻子和侯桂英两方面)②道德安放深处的人性,为人性提供归宿,何华明纵然嫌恶妻子,然而终于还是不愿离婚,纵然对侯桂英产生了冲动,然而终于还是受到了理智的节制,并且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感到内在的满意和自足,他的人性得到了道德合理性的确认,得到了平静的安放。(3分,标准与上同)③个人理解“言之有理即可,与上述答案不得重复。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A项“因为要筹备第二天的第一行政村选举大会,委员们不能回家,而何华明却因为自己家的母牛即将生产但自己的妻子年纪已经大了而被准许回家。”错在“年纪已经大了”,D项“月光落在剪了的发上,落在敞开的脖子上,牙齿轻轻的咬着嘴唇”,对侯桂英的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细致入微,表现了她的娇美、恬静和雅洁。”错在并没有表现“雅洁”。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A.D该项涉及对文本内容主旨的辨别,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辨别其正误。 2.这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故事情节,形成一明一暗两个故事,也即在一个“大故事”里包含了两个“小故事”,这两个故事互相呼应,互相契合,互相生长。首先,作为正面出现的明线故事由一个完整的情节直接展开,它是主要的。其次,与明线故事相呼应的暗线故事由另一相应的情节间接展开,它是次要的。明线故事带动暗线故事发展,暗线故事服务于明线故事,在叙述流程中,他们或平行前进,或交织发展,在一定契合点汇合成一线,完成文章主旨的传达。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 (一般是故事发展的情节,在表面用来穿针引线的线索)暗线就是相对来说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暗线很多种类.可能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可能是在某个时代下社会思想意识的变更,还可能是贯穿始终的关系,或者暗中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等作者的想法也是可以的)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同时这种形式我们同学因平时接触较多而容易掌握。如果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和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得丰厚深刻,获得阅读者的认同。双线并行,即文章有两条线索,同时为主题服务。它有两种基本模式:或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或两条线索交织进行。双线并行的好处在于:既能加大材料容量,又能节俭笔墨,使文章曲折跌宕,主题鲜明。代表篇目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小说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个主题是通过写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来完成的,这是明线。但决定这种态度变化的是于勒的贫富变化,这是暗线。明暗两线,一表一里,交错行进,凸显了主题。本篇明线是明线是何华明与妻子、侯桂英之间情感和道德的纠纷和冲突,让我们了解了何华明这一人物,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凸显了主题。而暗线何华明家中母牛的生产准备过程。在情节上与前文密切相连。 3. 是否有助于突出XX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作用要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推动、主旨的凸显方面去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一、渲染故事气氛,二、烘托人物形象,三、推动情节发展,四、暗示社会环境, 五、深化作品主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的作用。 4.主旨的探究题,小说涉及到人性和道德的复杂关系这一主题,分析时要抓住文本,抓住何华明这一中心人物的思想转变过程。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主旨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1.那么,应当怎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其次,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取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第三,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等,也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第四,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也是理解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技巧,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就能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精巧的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本题主要抓住中心人物的心理描写及转变过程。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夷、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B.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C.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D.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和“叔”均属兄弟排行的次序,完整的次序是伯、仲、叔、季,若家族中有五个兄弟,则称最小的一个为“孟”。

B.“木主”,即木制的神位,在其上书写死者姓名,以供祭祀,俗称“牌位”,这与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有极为强烈的关联。

C.“采薇”是伯夷和叔齐两人在首阳山上的生存方式,与两人的身世结合,被后世诗文赋予了极高的人格内涵和归隐倾向。

D.“君子”原指贵族子弟,西周时期贵族往往深习礼乐教化,其后“周文疲惫”,“君子”经孔子改造,被赋予了道德内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去世后,兄弟二人都不愿继承王位,故先后离去,国人遂立叔齐的另外一个哥哥为国君。

B.伯夷和叔齐到达周地之后,发现武王正向东行军讨伐商纣,立即勒住缰绳,以孝、仁之道相劝阻,不但无果还险些丧命。

C.伯夷和叔齐隐居于首阳山之后,食不果腹,却慷慨作歌,在歌词中将上古帝王时代视为自己的精神故土,如今先王已逝,世间再无去处。

D.作者有伯夷、叔齐之死,对天道提出质疑,这是具有终极意味的坚定的道德拷问,至此全文达到情感高潮,其后文势变弱,至于无奈叹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②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 “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

B.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应当以直觉、顿悟为主,以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为辅。

C.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人无从启发和替代。

D.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主张抛弃直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